近日,由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围绕大会主题“中世纪东西方社会与向现代转型”,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谐国家”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政治学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和谐国家”的设想为欧洲近代国家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对中世纪德国城乡关系的考察分析,天津师范大学王亚平教授认为,农村和城市是德意志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在经济和法律方面有着极大差异的两个元素。自治的城市通过市场与农村连接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城市同盟,在城市同盟的基础上构成了较大的区域性的经济圈,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延缓了德意志走向民族国家的进程。
中世纪城市史研究依然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结合中国和西方城市化历史进程,对“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和“逆城市化”等词汇进行语义和源流演变上的辨析,并重点阐述了“就地城镇化”问题,进而指出对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哈尔滨师范大学谷延方教授与天津师范大学孙立田教授则认为对于世界古代史研究中的城市化的问题不宜做过度阐释。
在中世纪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问题上,学者们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探讨。从政治层面,河北大学张殿清教授深入考察英法争夺加来的历史,指出:在确定领土归属问题上,国家实力和历史传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政教关系重建层面,华中科技大学林纯洁副教授认为,马丁·路德在政教关系上做出了对国家更有利的权力划分,有利于近代国家世俗化的发展。从社会转型层面,安徽师范大学傅新球教授探讨了16至19世纪社会转型期英国的择偶自主权问题。她指出,该时期的英国年轻人选择配偶的自主权具有很大的延续性。从文化转型层面,南京大学陈日华副教授梳理了近代早期英国地方志的编撰情况,认为地方志的兴起和对古迹研究兴趣的增强与中古晚期近代早期英国学术界民族国家意识和地方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宗教层面,中山大学龙秀清教授探讨了《大宪章》与教宗征税问题。他认为,《大宪章》看似是保护作为国王的臣民免遭横征暴敛,结果却赋予了教皇向英格兰教会征收形形色色税收的便利条件。
会议期间,学者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各自的学术观点,分享彼此的研究心得,较好地展示了国内乃至国际上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界的前沿动态,在推动我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