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共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贾磊磊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3日 08版)
    贾磊磊

        站在当代世界文化的现实语境之中,我们感到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除了建立互联、互动、互信的对话机制之外,还共同承担着一个对中国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在一个大众普遍参与的文化交流模式中,在一种海量的文化信息交流活动中,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还有诸多尚需努力的工作,这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策略进行时代转型。目前,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韩国的世宗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都是把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这种建立在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理念并没有随着影像时代的来临而相应有所改变。其实,相对于复杂的文字语言符号系统,非文字类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更直接、更便捷、更迅速、更有效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够只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拥有权,还要掌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权。一种没有传播力的文化只能是一种传统,而不能形成一种力量。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文化资源在本土、文化阐释在国外的被动处境。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表达转化为国际化表达,并且对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进行升级换代,改变那种“用传统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陈旧模式。

        什么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呢?如果有一种国际共有的传播工具,我们就要使用这种工具来传播我们的文化思想;如果有一种国际共享的信息载体,我们就要用这种载体来传输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虽然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转化为能够在新媒介上进行传播的文化形态,但我们最起码能够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在格式上、在制作品质上与国际通行的文化产品相一致。这种传播话语的国际化转型,是当今文化生活的现代性转型的必然要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