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海上丝绸之路、海丝文化与闽南元素

    作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刘登翰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3日 08版)
    刘登翰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一个经济命题,但经济命题必然要向文化命题延伸和转化。首先,所有经济交往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交往。其次,广义地说,经济也是一种文化。不同区域、国家的经济交往,可能出于某种原因一时中断或中止,但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传播、交汇,却会长久保存在后世社会生活中。经济命题向文化命题的转化,是对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认识的深入。

        中国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海洋观和海洋价值取向。中国从不把海洋作为对外领土扩张和财富掠夺的手段。睦邻和互惠的价值取向,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条贸易、合作、友谊、和平之路。闽南的滨海地理环境和闽越文化的融入,使南传闽南的中原文化拥有迥异于中原本土的海洋色彩和海洋精神。多元文化双向交汇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拓展了闽南文化的海洋精神,这对于海上丝路建设有着不容低估的意义。

        由于海丝形成过程中交融的文化不同,海丝文化中所形成的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最能彰显海丝文化的特质:海丝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不是某个国家、地区的单一的文化;海丝文化是不同文化在互鉴互融中形成的一种“混杂”的文化;海丝文化的“混杂”是双向互融的,即发生在交汇的不同文化双方;在海丝沿线国家,往往存在着一个相对集中的异文化聚集区,如新加坡的牛车水、吉隆坡的中国城、菲律宾的王彬街等,这些类似于中华文化在异域的文化“飞地”,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氛围。这种文化的互相交融和混杂现象,是海丝文化最重要的特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