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为“六亲不认,只认作品”点个赞

    作者:赵凤兰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4日 14版)

        近日,某文艺评奖活动提出“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的评奖箴言以正视听,这是对文艺评奖秉持风清气正原则的一种捍卫,是保持文艺场域干净纯粹的一种自我净化,也是抵御利欲贪腐,保持评奖独善其身、高标独立的一种自省与自觉。短短24个字,既正本清源,高度概括和阐明了文艺殿堂本应葆有的操守与风骨,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文艺评奖所存在的问题。

     

        “六亲不认,只认作品”是评奖本质的精神旨归。任何奖项评比都应该且必须靠作品的质量说话,力求客观、公开、公平、公正,不受作品之外的任何非艺术力量所干扰,更不应受钱权、人情等利益因素钳制。因为文艺评奖的初衷是让真正优秀的人才和货真价实的文艺精品脱颖而出,用荣誉肯定这些文艺工作者的成绩及贡献,激励他们不断为社会创造新的精神财富,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创作氛围,催生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原本起着积极导向作用的评奖一旦跟利益扯上关系就容易变味。基于文艺评奖的重大社会影响力,以及奖杯给个人和集体所带来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诱惑,越来越多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始打起了奖杯、奖状的主意,巧立名目设置各种比赛从中获利。鱼龙混杂的奖项交叉重复、过多过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奖项甚至被单位承包给了私人文化公司,成为他们举办文化活动的抓手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一些原本有含金量和公信力的文艺奖项也开始异化,逐渐沦为谋取政绩和利益的砝码。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一些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患上了“精品焦虑症”,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跑奖买奖,一旦拿完奖作品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获奖之日成了作品寿终正寝之时;一些演职人员在创作中不是以艺术探索和观众审美为依归,而是将获奖作为终极目标,千方百计讨好评委和主管领导,根据他们的好恶排戏,试图通过获奖实现车子、房子、票子、儿子、位子“五子登科”;还有些评奖屡下“双黄蛋”“多黄蛋”,甚至“来者有份”,将评奖变成名不副实的文化“形象工程”。

     

        评奖在利益的指挥棒下被演绎成了既得利益者对奖项畸形需求的群魔乱舞,便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荣光。非但不能引领作品精益求精,促进人才青胜于蓝,反而还会让真正优秀的作品和人才遭到淘汰,将平庸之作和市侩之人奉上艺术的神坛。莫说“高峰”,只怕连现有的“高原”日后也会沦为“盆地”。长此以往,奖项变得无足轻重,得奖者只顾自娱自乐,老百姓也就见怪不怪。这一风气将混淆社会的是非判断,扰乱行业的应有秩序,戕害文艺殿堂的清正与风骨。

     

        总的说来,华丽奖项泡沫装点下的虚假繁荣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唯有质量过硬的作品才是打开观众心房的钥匙。从目前来看,文艺评奖仍是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文艺事业要高歌猛进、健康发展,必须有风清气正、高标独立的文艺评奖与之相适应。要让文艺评奖回归本位,以追求艺术为旨归,真正发挥“文艺裁判员”的重要职能作用,以寻找最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己任,以追求创作的美学品质和价值为核心,推出经得起时间考验、彪炳于艺术之巅的作品。

     

        事实上,近些年文化主管部门对文艺评奖的奖项进行过多次整合,对文艺评奖的办法也进行过修订。今年,根据中央评奖改革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各地已开始规范文艺评奖,严肃评奖纪律,预防和杜绝各种不正之风。上半年,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精简、压缩各类文艺评奖,总体减少各类活动中的文艺评奖达60%以上。然而,要想彻底改善文艺评奖逐年衍生且日趋弥散的积习和负面影响,仍需更多时间和努力。在反腐已成高压态势的当下,规范文艺评奖,净化文艺环境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评奖制度,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压缩各类评奖的数量,提升质量,不搞平衡平均,让文艺评奖从“多而滥”转向“少而精”,提高奖项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确保清理整顿切实有效,坚决打掉权力寻租空间,远离利益集团,避免暗箱操作,杜绝以金钱、权力之手摘取文艺桂冠的行为;此外,削减文艺评奖就不能玩“数字游戏”和“捉迷藏”,哪些奖项被撤除或保留,都应明明白白告知公众,以免出现本已削减的奖项仍存在“借尸还魂”和“换马甲”的现象,确保文艺评奖乱象不反弹。要切实发挥文艺评奖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其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文艺评奖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效应,使之真正起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积极作用。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