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文艺观潮

    抗战歌曲:激扬旋律淬炼民族精神

    作者:丁小琴 王亿豪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4日 14版)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阅兵联合乐团演奏抗战歌曲。 资料图片
    《大刀进行曲》奏响《胜利与和平》晚会。资料图片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14年里,中华大地经历了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略带来的空前灾难。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奋力抗击,发出“救亡图存”的怒吼。民族危难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其中,音乐家们不忘肩负的文化使命,围绕抗战题材潜心创作了一批作品,使抗战歌曲成为这一时期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音乐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及《黄河大合唱》等旷世名篇皆诞生于此时。威武雄壮、昂扬嘹亮的抗战歌曲记录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歌颂了英勇无畏的民族大义,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丑恶,给听者带来了继续昂首前行的力量,铸就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辉煌篇章。

     

        形式丰富具有高传唱度

     

        抗战歌曲这个名称所统揽的是一大批不同体裁、题材的声乐作品。其中占据主流的是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如《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救亡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八路军军歌》等,常使用二拍子或四拍子,节奏顿挫铿锵,曲调激越昂扬。这一首首诞生在血火之中的抗战进行曲,仿佛响彻神州的冲锋号,自然融入了那个时代全国人民积极抗日的时代狂潮,激励着中华民族与日寇血战到底、不断走向光明和胜利的未来。这种队列歌曲表现出成熟分明的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这些特色和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之后中国音乐的创作走向。

     

        无论是《黄河颂》中“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延安颂》中“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还是《新四军军歌》中“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这种颂歌风格的抗战歌曲,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歌颂了新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淬炼,彰显了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慷慨悲壮的英雄色彩。此外,还有抒情风格的抗战歌曲,虽然数量不大,但多能以凝练的主题和高度的艺术性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其中有的典雅委婉,如《渔光曲》《梅娘曲》,有的压抑凝重,如《铁蹄下的歌女》《黄河怨》,有的慷慨激昂,如《嘉陵江上》《松花江上》,还有的自然散发出淳朴清新的民间歌谣气息,如《黄水谣》《长城谣》《二月里来》。可见,抗战歌曲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在抗日战争中奋起反抗的将士、百姓等诸多群体和各种重大事件,具有较强的传唱性和普及度,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艺术风格彰显时代特色

     

        优秀的抗战歌曲大都具有感情真挚深刻、语言朴实平易的特点。比如,张寒晖写于1936年的歌曲《松花江上》,表现的是被迫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而流亡关内的东北军思念家乡、痛恨侵略者强占家园、复仇怒火在胸中燃烧的情绪。歌曲以下行音调为主体,重点渲染悲情。作曲家曾表示,自己在创作时自然融入北方妇女给亲人上坟时号啕大哭的语汇。此外,在音乐材料的铺展过程中,作曲家还使用了我国民族音乐中常见的重章叠句旋法,这又使歌曲在情真意切的叙事中平添了朴实亲切的民族音乐元素。另一方面,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作曲家运用形象思维,用音乐艺术的特殊材料和手段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如冼星海的史诗性力作《黄河大合唱》第二曲《黄河颂》是男中音独唱的抒情颂歌,赞颂黄河的源远流长与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精神。歌曲首段由五个乐句一气呵成地连缀完成。其中音乐的核心材料在第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巅”,连续级进的上行音调紧接六度跳进音程,获得清晰的正波曲线,当音乐陈述至“高山”处而达到最高点,之后折转下行,使乐句的音乐运动前后均衡,从而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雄伟壮阔的黄河形象由此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听觉感受中。

     

        纵观那些优秀的抗战歌曲,在音乐组织和发展上大多有严谨的结构和洗练的技巧。《游击队歌》包括两个相同规模的段落,每段又可划分出两个规模相同的乐句,由此构建起歌曲方整均衡的结构。观察歌曲的音乐材料,前段两个乐句同头不同尾,后段第一句对比、第二句再现。整首歌曲贯穿使用了小军鼓的鼓点节奏,也都是大调风格的音乐语言,而作曲家在歌曲的对比部位将鼓点节奏、乐句起句特征和旋律音程使用等稍加调整,便在使用相同素材前提下体现出与前段音乐的变化和对比,最终使歌曲具有了素材单纯音响不单调的艺术效果。再如《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词句长短不一,不拘一格。作曲家在这样一个散文体的歌词框架中自由灵活地组织音乐材料,使歌曲的曲式轮廓呈现出一个很清晰的拱形结构,而再看音乐材料的编排,又呈现出类似再现三阶段的特点,这些艺术匠心恰到好处地使歌曲达到音乐结构的均衡性和完整性,反映出作曲家敏锐的音乐感、对音乐辩证法的掌握,以及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成熟。

     

        抗战歌曲该如何演绎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在这些纪念活动中,重温那些永垂史册的经典抗战歌曲成为一个重要环节。从《黄河大合唱》到《在太行山上》,从《松花江上》到《毕业歌》,这些歌曲在近几个月的音乐舞台上被数次演绎,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音乐热潮。重唱抗战歌曲,既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缅怀为国捐躯的前辈先烈,感受属于那个年代的慷慨激昂,也是通过这批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隽永艺术魅力的优秀歌曲,向现代人传递音乐艺术的正能量,特别是激励当下青年一代,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演绎才能既不让经典变味,又能更好地被现在的听众所接受呢?《大刀进行曲》原本是表达抗日将士对日本侵略者极度愤怒的激烈情绪,有的表演者却用缓慢的节奏和优美的和声去演唱。再比如一些歌手采取流行歌曲的形式演绎抗战歌曲,形式新颖时尚却使原本感人的力量和朴实的情感有所削弱。艺术家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对作品进行创新改编,用当下的审美眼光去解读经典无可厚非,但成功与否必须注重“度”的把握,也就是要保留作品的独特气质和原有意境。

     

        其实,抗战歌曲不仅是指抗战时期涌现的作品,也包括现当代作曲家以抗战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比如抗战题材电影插曲《地道战》《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以及近年来涌现的抗战题材交响乐和歌剧作品。当下音乐人对抗战题材的创作从未停滞,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近年来业界又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涌现出诸如交响大合唱《金陵祭》等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的题材范围相对狭窄,局限于表现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因此,如何拓宽抗战歌曲创作题材,使那些历史文化事件中彰显出来的民族精神在当代音乐演绎之下被赋予更多现实意义,应该是音乐创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