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星期四

    固本培元 弦歌不辍

    ——记抗战中的西北联大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王斯敏 杨永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08版)

        “幸好还有一处珍贵的遗址,跟当年一模一样!”日前,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第一中学校园内,指着抗战时期西北联大这处保存完好的旧址,当地的一位文博专家对记者说。这栋砖木结构的回字形四合院上下二层,小楼总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远远望去,黄墙灰瓦,虽年久失修,但依然一派古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峥嵘。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紧要关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原北平大学校长的徐诵明转任西安临时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主持校政,临时大学不设校长。

        徐诵明的外孙、画家徐冬冬介绍,当时滞留平津地区的许多师生,得知学校内迁的消息后,纷纷由各地前来报到。据西北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姚远教授介绍,内迁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北平师大的汪堃仁教授,携带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辗转经北平、天津、香港、越南海防、昆明、重庆、成都,行程万里,最终抵达西北联大。在不断有日机空袭的重庆,汪堃仁硬是将教学仪器背到学校,并在偏僻的汉中开设了他在北平开设的全部现代生理学课程。再如北平大学体育教授王耀东和谢似颜教授扮成商人,跨越封锁线一路向西,往西北联大报到,途中在徐州火车站遭遇日机低空扫射,差点丧命,直到三年后的1940年,才与妻女在汉中相聚。

        1937年年底,上海、太原等地相继失陷,陕西的门户潼关告急,敌机经常飞到西安上空侵袭轰炸,西安临时大学不得不再迁往陕南汉中。

        “1938年3月16日,西北联大数千名师生徒步翻越秦岭天险,迁往汉中,还有一部分迁往兰州、西康等地。然而,即便在秦巴山地的汉中,也历经日机轰炸,西北联大医学院教务长杨其昌教授和两位学生就是在一次日机轰炸中丧生。”姚远说:“抗战中,学生们平时皆为军事化管理,就连考试也要全副武装,随时准备躲避空袭。其中有200余师生响应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奔赴抗日前线。郁士元教授就是抗战中教授从军第一人。”

        1938年5月,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抗日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西北联大师生的爱国进步倾向,已使国民党教育当局深为不安,他们加强了对进步教授的控制。1938年年底,国民政府教育部当局公然指责:“西北联大为什么沿袭北平大学的传统?讲授马列主义观点的课程,开设俄文教程,引进了共产党学说?”随后立即下令严禁商学系学生学习俄文。徐诵明不予理睬。1939年,陈立夫一面派特务带枪住校监视,一面密令徐诵明解聘西北联大曹靖华、韩幽桐、沈志远、章友江等10多位进步教授,徐诵明坚决不执行,并与其他40多位教授一起愤然辞职。

        1939年暑期,乘师生不在校的间隙,教育部宣布将国立西北联大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从此,西北联大及其组成学校之首的北平大学在国民党教育当局设局迫害下,从历史上消失了。“但徐诵明及西北联大师生的爱国热忱和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品德,却永远昭告历史,让后人们肃然起敬和深深怀念。”徐冬冬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王斯敏 杨永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