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世界文明史研究:理论、路径与方法”高层学术讨论会于6月27日—2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世界文明史研究的以下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文明的概念与世界文明史研究
概念的辨析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大重点。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在其报告“文明史研究三说”中指出,“文明”一词具有不同学科方面的侧重或偏向。就目前而言,文明史研究面临着三重难题,即历史学家尚未就文明的概念取得统一的共识,文明史尚无明确而丰富的题材来源,缺乏系统而自足的方法论。因此文明史要成为一个自主的研究领域,形成某种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新的世界文明史,它不仅是人类的文明史,而且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历史,强调自然与文化的共生。她认为从自然与人类互动的路径来思考和撰述世界文明史是因应全球环境保护的时代要求,通过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类互动的研究成果,加以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变革,编写出一部新的世界文明史或“生态文明史”。
跨国史和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文明史研究
给予世界文明史研究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路径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特点。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在国际史学界出现的“跨国转向”和跨国史的兴起,指出跨国史研究不仅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方式,对“国史”研究构成强有力的冲击,也改变了理解历史的方式,凸显出跨国力量对20世纪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和跨国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都师范大学岳秀坤教授认为,世界史和全球史这两个术语同义互通。他梳理了全球史或世界史的发展现状、定义或共识,追溯了全球史的学术脉络与思想预设,思考了中国在世界史或全球史中的位置,并提出中国学者参与重新书写世界史的路径。
复旦大学向荣教授做了题为“西方整体史中的文明比较研究”的报告,指出整体史(西方学者称“世界史”或“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传统的民族史不同,整体史以文明为基本单位。过去的整体史强调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但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整体视野下的文明比较,这种新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世界文明史专题研究
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通过近年在中亚和印度西北部搜集掌握的一些新的考古资料,重新对希腊化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再认识。他认为,希腊化文明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东地中海地区,另一个是以阿姆河流域为中心,囊括中亚、印度西北部的“希腊—巴克特里亚文化圈或文明圈”,这一中心使得希腊化文明在孤悬远东的困境下得以延续。
中国人民大学徐晓旭教授通过研究希腊人宣称与波斯人同族、波斯人也接受这种共同血缘的神话这一案例,指明无论何种东西都无法构成界定族群的终极标准和“天花板”,而且它们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能够承担起标记族群的功能。
本次会议的讨论明确了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前瞻性,也指明了世界文明史研究存在的艰巨性和长远性。作为一个正在形成之中的研究领域,世界文明史研究要有更好的发展,有待历史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陈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