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

    向电磁空间新领域发起冲锋

    ——记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官兵

    作者:本报记者 尚文超 通讯员 吴旭 李强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1日 03版)

        纵横陆海空天四维空间,承载亿万信息的电磁波,自1888年被人类发现以来,便迅速成为改变世界和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里,有一群驾驭电磁波的人。他们运用仿真技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频谱变得可见、可控、可用,助推三军“耳聪目明”,征战沙场。

     

    不断超越自我

     

        许多军事专家预言:“未来战争,谁善于控制、驾驭和运用电磁频谱,谁就能赢得战场主动权。”甚至有人宣称:“21世纪将是频谱战的时代。”

     

        而在20世纪初,我军对信息化作战条件下武器装备作战用频推演,既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实验室总工程师肖凯宁和他的团队,一直密切关注频谱管理技术动向,决定向电磁空间新领域发起冲锋。

     

        肖凯宁与团队成员一起,在京郊某营区“安营扎寨”,推动建成国内一流的频谱兼容性综合测试分析平台,迈出我军频管仿真手段建设关键性的一步。中心副主任姜华说:“这个平台就像CT扫描仪一样,可以对用频武器装备的频谱参数等几十项指标进行精细‘体检’,解决长期以来频谱特性测不准、测不全的问题。”这一开创性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之后,肖凯宁和他的团队目光越过实验室,看到更深的隐忧——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涉及陆海空天等多类用频武器系统,检验整个作战体系是否存在用频冲突,最可靠的方法是将它们调集到一起进行实测。但这种测试组织难度极大、成本高昂。“能不能把三军用频武器装备的电磁频谱特性‘剥丝抽茧’一样‘提取’出来,放在计算机上,运用数字仿真技术进行用频模拟推演呢?”一个全新而大胆的设想在肖凯宁的脑海里酝酿发酵。

     

        肖凯宁带领5名80后博士、硕士,开始“愚公移山”式的论证研究。他们从频管数字仿真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单位调研,进行典型实验验证,形成近百万字的论证报告。经过3年多的艰辛探索,他们将数字仿真技术引入频管分析领域,将大量典型主战装备用频特性“数字化”,成功地把成体系的武器装备“装”进方寸荧屏,搭建了全军第一家频管数字仿真平台,推动我军频管仿真实现第二次跨越。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搭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军电磁频谱版的“兵棋”推演系统。

     

    为无人机铺设“数据航道”

     

        前些年,我军同一空域多架无人机同时上天后,容易出现失联失控的现象。仿真室技术人员通过精确分析判定“症结”:无人机频率参数设计不合理,导致各个机型之间存在自扰互扰,像风筝线互相缠绕打结一样,谁都飞不了。

     

        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博士毕业刚满两年的周宁担任课题组组长,他和4名闯劲十足的80后战友,历经8次大的联调联试、6480余次实验,终于用162张图表、203148组数据,为无人机铺设出一条条“数据航道”。

     

        看到无人机展翅蓝天的身影,周宁感慨:“简单枯燥的数据,承载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军大批用频武器装备成体系走向战场,仿真室承担的检测任务骤然增加,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精测每一个数据、实报每一组数字”的工作信条,依然秉承着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让“鱼”和“熊掌”兼得

     

        2012年,我国在东部沿海启动大型风电场建设项目,这是一项造福社会、服务百姓的重大工程。但风电场占地面积广,风电机尺寸巨大,对周边电磁环境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雷达装备的探测性能会产生潜在影响,容易引发军情误判错判。

     

        海军有关部门专程来到频管中心,寻求破解良策。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仿真室工程师吴彪站了出来,带队4次赴现场实测,运用电磁仿真技术,就风电场对雷达装备作战效能影响进行精细化分析,拿出全军第一份相关评估报告,为3个大型风电场精准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批利国利民的风电场项目顺利上马。

     

        仿真室官兵常常在“一边攸关国家安全,一边攸关经济发展”的抉择中,探寻着军民深度融合之道,努力让“鱼”和“熊掌”兼得。

     

        (本报记者 尚文超 通讯员 吴旭 李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