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6日 星期一

    见仁见智

    对抗战新戏的期待

    作者:艾莉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6日 15版)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反映抗战的影视及戏剧作品纷纷投拍、投排,并在抗战爆发的七月陆续上映或上演。之前荧屏上的抗日“神剧”已被诟病,但舞台上的抗战新戏却很值得期待。仅在京城,就有国家话剧院的原创大戏《中华士兵》,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红缨》,以及中国评剧院的《母亲》等。这些新作均集中了最强的创作力量,我们希望这些剧作不是只为了纪念演出几场即收,而是要像京剧《红灯记》和话剧《生死场》那样成为戏剧精品,成为其所在剧院的保留剧目。

        三台新创大戏均是由真人真事创作而成的。国家话剧院的原创大戏《中华士兵》根据1939年中条山会战“八百冷娃跳黄河”的事迹改编,在此战的“六六战役”中,800多名三秦壮士弹尽粮绝,被日军逼上黄河崖边,高呼口号,集体跳河,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或被俘。此剧由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何渝、宗平、李梦男、陈强等主演,将塑造中国军人尽忠报国、舍生雪耻的英雄群像,表现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精神。中国儿艺新戏《红缨》据著名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而成,讲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由杜薇、慕星编剧,廖向红导演,沈明举、王倬、杨冬雁、何吉光等主演。评剧《母亲》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密云,抗日战争爆发让邓玉芬与丈夫儿子原本安定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也让他们沦落为日本鬼子统治下的亡国奴。为了民族大义,邓玉芬的五个儿子和丈夫毅然参军、援军,支持抗日,不幸英勇就义,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该剧由刘锦云编剧,张曼君导演,王平、郑岚、张超群、于海泉等主演,通过一位壮美的英雄母亲形象,歌颂中华儿女坚韧、无私、百折不挠的精神,引导人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并且通过对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描写,以小见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弘扬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为了在舞台上真实展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些新戏在创排伊始便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剧组成员还奔赴历史事件发生地深入体验生活。《中华士兵》主创人员到黄河岸边寻找舞美创作的灵感,建组后演员们即赴陕西体验生活。评剧《母亲》在密云县邓玉芬塑像前建组,主创人员在当地深入生活。中国儿艺的艺术家们则来到河北平山县滚龙沟村,听老人们讲述王二小的原型闫福华的英雄事迹。我们期待这些抗战新戏能够塑造出鲜活的英雄形象和更加感人的故事,彰显与弘扬民族精神。

        舞台上没有抗日“神”剧,但我们更希望这些抗战新戏不是简单地讲述抗日故事,而是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成为能流传下来并能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如同国家话剧院的《生死场》,这出戏16年前一炮打响,编剧兼导演田沁馨亦一举成名。该剧据女作家萧红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东北农民在日军入侵后,从麻木、愚昧到不得已奋起反抗的故事,并用大量鲜活的肢体语言,将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此戏本次复排上演,原班人马再次聚集,相信会再一次引起轰动。再如国家京剧院的现代戏《红灯记》,以其鲜明的人物和动听的唱腔成为保留经典。因而我们希望这些抗战新戏,能深度挖掘历史,能有流畅动听的唱段,塑造出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成为撼动心灵、久演不衰的艺术精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