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未来的30年,正是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30年,你们肩负着重要的时代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教师节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不仅适用于广大教师,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是你们走向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理想信念照亮未来的路,引领你们走向光明;道德情操滋润心田,让你们永远保持一颗高尚的心;扎实学识是安身立命之本,成为你们追求真理的重要阶梯;仁爱之心孕育文明之花,让良善的种子在你们心中落地生根。
同学们,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再过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以创新的勇气走向创业的征途,以创新的思维开启创新的时代!所以,此时此刻,我最想送给大家的两个字就是“创新”。我希望大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做时代的创客”。
创新需要“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的毅力和信念。前几天,我校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刚刚离开了我们,他是一位始终秉持创新理念的杰出学者,他的人生与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0世纪90年代,当文艺学学科开创者黄药眠先生去世、学科跌入低谷时,童先生毅然开展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一是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二是将我国文艺心理学推向新高度;三是建成文艺学新学派;四是出版了被500多所高校使用的文艺理论教材。
创新需要“超越前人、敢走新路”的勇气和魄力。创新就像攀登高峰,关键是另辟新路,敢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我校生物系1984届校友王晓东学长,曾集中研究调节细胞凋亡的蛋白质(smac),这是治疗癌症的重要突破口。当时,美国的另一个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研究。王晓东分析了已有研究范式后,果断决定改进实验方法,采用新的范式,最终率先完成实验,成为这种蛋白质的首位发现者。41岁时,王晓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第一个进入美国科学最高殿堂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像王晓东那样,不断尝试、勇于探险,以敏锐的洞察力掌握创新的方法,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创新需要“发现自我、博采众长”的眼光和境界。成功的秘诀是发现你最佳的才能,把自己的心力运用在你所爱做的工作上面。
前不久,在中关村创业大道,跟李克强总理面对面喝咖啡、聊创业的我校校友杨乐,就是传播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作为“点心贷”项目的合伙人,杨乐和她的团队开启了房地产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新模式。杨乐除了主修传播学,还选修了文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这为她日后跨学科创业奠定了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像杨乐那样,善于博采众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学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机会。希望你们秉持创新的理念,探寻创新的方法,鼓起创新的勇气,让创新成为你们的DNA,我盼望着你们成为我下一个故事的主人公!
(本文为作者6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