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作文总为人们所关注。高考作文具有强大的引导意义:引导作文教学,引导语文教育,甚至引导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2015年,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年份,高考作文的价值特征和趋势是怎样的?我们邀请专家、一线教师进行分析。
材料和话题更具开放性的思辨价值
潘涌(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就是我们这个深化改革时代的根本特征。高考作文改革和创新的根本逻辑,就是基于这种时代的特质。纵观今年高考16份作文题,包括18个省市共用的新课标全国一卷、二卷及“汉语文卷”,全部采用材料开放、话题灵活、自选立意、自拟标题的“自主作文”。尽管深度有异,但都呈现出一种植根本土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的“思辨”色彩。
比如,上海的作文题,意蕴深沉,给考生留足了多元、开放和个性化的思辨空间,有助于引发考生突破传统化、公共化和标准化之类的同质思维窠臼,形成其辩证性、批判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等诸多精彩的异质思考,最后充分释放考生作为主体生命的个性思想力。这种思维开放导向,有助于根除事先背诵、临场套用的模式化作文,有利于选拔思想丰富、视野开阔、逻辑缜密而表达娴熟的优秀考生。
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卷延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两概念”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路子,引导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面对这一题目,学生因有丰富的生命体验,所以都会有材料可写。同时因为它的空间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显现出来,那些生命体验更丰富、积累材料更厚实、写作水平更高的同学,也有高度可攀。如果考生能从一般的人生体验出发,思考不自由的生命个体如何进入自由的人生境界,如何达到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和谐统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将一定能到达很高的地方。
语文教育凸显对生命情怀的关照
黄荣华: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命题。
上海卷引导和谐生命的建设。“柔软”与“坚硬”是人的心灵的两种状态,人或在“柔软”之中,或在“坚硬”之中,或在“柔软”与“坚硬”的统一中。认识两种心灵状态,构建和谐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是幸福人生建设的重要部分。这一题目体现语文教育对生命情怀的关照。当今时代,因种种原因,不和谐的心灵所造成的生命苦难,不仅在学生群体中常见,在成人社会也比比皆是。因此,这一题目其实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北京卷题二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特别是它从对“梅花”的热爱引导开来,给“热爱”以圣洁启示,让学生感受灵魂深处的“高光”聚照,获取人生最美的精神眷顾。
福建卷、湖南卷思考如何勇敢、智慧地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路,江苏卷、四川卷思考何为“智慧”、何为“聪明”,教育部汉语文卷思考阅读对人生成长的意义,浙江卷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山东卷思考“纠缠”与“分辨”的关系,重庆卷思考“我”与“他”的关系。
由客观复述“叙事体”逐渐转向理性色彩浓郁的“评论体”
潘涌:语言从来就是思维的深刻象征。面对难题的独立判断和缜密论证,最深刻地标志着人的理性思辨力的发展水准。我们亟须通过高考作文的改革来深度撬转写作教学的价值重心,进而深度培养每位国民独立思辨、自主表达、化解未有难题、突破心灵藩篱的伟大创造力。
纵观全部作文题型,鼓励考生做出有所选择的理性评论占据主流。即使所给的材料是事件叙述、情景描摹、人物再现,其考试旨趣也并不在于让考生对客观性人事再作精致到位的“复述”,而是为了从人和事出发再作“评论”,或者是就表面现象而个性化地“阐发”其深层意蕴(新课标二卷、江苏卷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客观复述“叙事体”逐渐转向理性色彩浓郁的“评论体”。这是高考作文不易为人察觉的文体变革的主线索。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以“自主思考、独立评论”为内核的理性“评论体”代替经验性、复述性的“叙事体”,同时也取代以技术性“议论三要素”为形式、却无独立灵魂和逻辑思辨的传统“议论文”,这无疑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在高考作文领域的一种积极反映。
(本报记者靳晓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