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之道

    作者:邓文卿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14版)

        近年来,《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最爱中国字》等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进行开发,形成了不少较好的创意。在近些年国内电视行业迷恋境外引进节目模式的背景下,这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传媒景观,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原创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中国电视缺乏创新力”论断的有力回应。

        但是,电视产品在文化消费中属于“快销品”,保鲜时间较短,传统文化节目这股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也让业界颇为担忧。尽管今年有多个原创文化节目相继上档,但不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收视效果,较之前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既在于现有节目的类型、内容等同质化程度过高,分流了观众,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节目止步于表面跟风,制作水平低下,缺乏创新,难以保持观众的收视热情。因此,尽管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传播潜力,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在众多传统文化节目当中,刚刚结束总决赛的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别具一格。与其他专注某一文化类别的文化比赛类节目不同,《最爱是中华》将传统文化揉开又整合,既展示中华文化的广度,又挖掘其精深。节目在担当传播中华文化责任的同时,对形式与内容进行了“精雕细琢”和大胆创新,让一档传统文化节目不仅深刻,而且有趣,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节目设计了一个九宫格形式“文化密码”环节,选手通过格内的汉字选题对阵,率先得满9分者获胜。对这一环节富有节奏感与竞赛性。同时,“文化密码”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关乎中国文化诸多方面,历史、文学、文物、民俗等,对观众来讲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节目播出效果方面,《最爱是中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与传播方式,实现了文化与现代游戏的结合,注重受众的参与感等特点,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并不是呆板、枯燥的代名词,相反,传统文化更多是以休闲娱乐的载体而存在的,不论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还是各类诗词歌赋,皆有娱乐元素。该节目通过游戏竞技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对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寓教于乐”方式的的最好诠释。

        当前传统文化节目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传统文化节目的开发创新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顺应传统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借用全新的媒体手段,将时下观众的文化追求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在继承当中勇于创新。二是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其吸引力。三是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传播的精髓。借用高品质的媒介载体,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高水平的制作手法,形成全新的传播形式。四是需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在当下选秀类电视节目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最爱是中华》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的“蹊径”,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