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失独家庭,已经是一个颇为庞大的数目。作家杨晓升在其新作《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一书中沉痛地写道:“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夭折,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
这部震撼心灵的报告文学不是走马观花的采访,而是深入失独者内心的真切体验。它不是简单的个体表象描述,而是饱蘸激情与血泪的述说。笔触直抵读者心灵。对失独者及家庭面临的共同困境有着真切描述与深刻揭示。
该书中的失独者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在中国,失独家庭以每年7.6万个的速度增长。失独家庭的困境,正在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一书通过对孤独、悲怆和绝望生命状态的真实展示,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中年以后丧失独生儿女的人而言,生命已经很难找到继续前行的轨道,挡在他们前方的巨石,足以阻断他们对所有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借助媒体的披露,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悉。其中,被提起最多的则数失独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非常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家庭中唯一的子女离世,双亲的养老送终问题便扑面而来。更让人忧心的是,养老、医疗以及贫困化等困境,并非失独家庭所承受压力的全部。即使失独家庭经济状况很好,可以获得养老和医疗方面服务,精神上的失落和孤寂,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像西方社会,伴随子女成年婚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会相对独立;相反,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投入和关爱,往往伴随自己的一生,甚至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有大量的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意义的载体。
从本世纪初开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渐次步入老年,而独生子女作为这些父母的期待,一旦遭遇不测,将带给父母精神上的冲击。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在社会上有地位、生活上丰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完整的家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容商榷的核心价值,无论地位高低、生活贫富,如果丧失了对该价值的捍卫,极度的敏感和脆弱,也将无可避免地依附在每个失独老人的心上。
正是基于这个庞大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对于致力于解决公共危机的政府,以及流淌着同情与爱的血液的社会网络,有必要开始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携起他们的双手。在养老、医疗等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尽管很多地方已经采取措施,如北京市已经开始“暖心计划”,将在未来3年为每位失独老人购买涵盖养老、医疗、意外险、人寿险、女性安康险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但从全国的范围看,类似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推行。更有人大代表建议,国家从计划生育政策中所征缴到的社会抚养费中,拿出30%来补贴失独家庭。国家人口计生委也曾表示,老年人照料将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
杨晓升认为,对于社会而言,要关爱失独者,不仅需要各种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以弥补国家在养老、医疗政策上的空白,还需要成立帮助失独家庭的社团,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安慰,通过建立彼此认同的群体,来修筑一条供失独者得以继续生活的轨道,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可以更加丰富精彩,生命不应该就此暗淡无光。
(作者单位:农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