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文论之苑

    文学研究中的国家主题

    作者:张立群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13版)

        近些年来,文学研究与批评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能力不断减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学研究与批评无法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无法以积极的姿态凸显历史的穿透力、能动地反映现实。在此前提下,作为学术概念提出的国家主题,主要面向中国文学的历史和现实,并力图弥补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历史感和现实性的匮乏,以国家主题的视野介入历史、指向现实,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何谓文学研究中的国家主题?这个合成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家的社会总体目标,而文学研究中的国家主题,显然是研究这一整体目标在相应时段文学中的呈现。上述逻辑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复杂的内容及结构层次。文学作品对于国家主题的表达,可视为某一时代国家主题固有的物质层面。此时的国家主题指向的是文学外部的、时代的语境,是社会、时代意义上的主题。而分析作品中的国家主题,进而揭示不同时代之国家主题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需求关系以及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则属于国家主题的精神层面,它呈现的是社会意义上国家主题在文学创作上的现实投影及相应的互动关系,并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乃至文学史的格局。不同时期文学有着不同的国家主题,文学意义上的国家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家主题是历史决定论的产物,具有显著的集体意识、政治文化特性和强烈的历史、现实认同感。它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最终在文学历史化的进程中形成一部丰富的国家主题演变史。

     

        国家主题是研究文学“国家”层面上的“主题”,在其具体展开的过程中,仍需对“国家”和“主题”做进一步的解释。首先,对比西方社会学的概念界定,我们所言的“国家”是现代中国。这一范围的确定对于国家主题研究至关重要。除古今语义的差异之外,“国家”一词指现代中国,还在于国家观念的产生本身就孕育于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国家”的历史是现代中国以来的历史,其阐释的视域也由此划分为现代、当代两大重要历史阶段。其次,从“主题”的角度上说,它虽包括具体文学作品的同类主题、思想,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应当探索的是相同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处理,据以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意图。此时,国家主题之“主题”更贴近于主题学研究的范畴:它从未脱离对具体作品的主题探讨,并以此考察与国家相关的题材、主题(此时主题的含义指单个作品)、母题、意象、情节、人物等,以及与此相关的隐喻、象征及蕴含其中的创作意图和文人心态等多个方面。由于此时的国家主题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以它不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主题学研究,进而展开跨国跨民族的研究,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研究模式,使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国家主题得到立体、繁复的呈现,并最终延伸至当下,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二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内容可谓丰富与驳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文学研究中的国家主题可通过如下几方面实现。

     

        其一,主题的变迁与年代史的视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诞生,再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统称)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家主题的阐释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相关作品量的累积。在此前提下,以“十年一代”为标准的年代史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及有效性。通过现当代文学历史进程中国家主题的阐释,我们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年代史的视野考察与国家主题变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书写一部现当代文学的国家主题发展史。年代史的考察可以为国家主题客观设定一种具体可丈量的历史场域,又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场域中构成演变式的、立体而又平行的写作图景。

     

        其二,国家的想象与文学的理想追求。“国家的想象”作为国家主题的理想、价值层面,始终和20世纪中国的命运和现实紧密联系,并浸润着鲜明的政治伦理意识。“民族国家”与现代国家观念的兴起密切相关。古代中国虽早有“国家”之名,但与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国家”一词含义相去甚远(“西学东渐”以前,中国古代更多的是“天下”观念)。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被强力卷入近代社会,现代国家观念随之而来。“现代中国”提供的理想、信念反映在国家主题上,激发了诗人无限的想象。“新中国呵,/百年来的梦想中的新中国呵,/不管还要经过多少曲折,/你将要在我们这一代出现!/你给了我们最大的鼓舞,/最大的晕眩!”(何其芳:《新中国的梦想》)国家主体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并呼应了晚清以来的爱国主义浪潮,贯穿起传统至现代的人格伦理。至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国家想象虽更多由于个人化写作的兴起而具有鲜明的个体意识,但从“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依然会引发集体式的写作浪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表现国家与社会的能力并未遗失。为此,我们有必要反复品读当代文学中某些特定的语词,读解其背后的国家形象。在展开国家想象的同时,作家们也想象了中国。

     

        其三,母题与意象丛的阐释。母题是较小的、构成作品主题的基本单位。通过作家的有机组合,母题可以上升为一定的主题。着眼于国家主题,启蒙、救亡、民族独立、富强、新中国的理想都可以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并细分出一系列母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意象丛的分析。就研究的角度而言,只有作品中的意象成为某种中心象征,与作品主题发生紧密关系时,才可以成为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上述前提使本文所言的意象必须面对如下两个前提:第一,所有被纳入国家主题研究视野内的国家意象均被置于历史演变、平行比较的视域之内,而不同类意象相互之间最终形成了意象丛,并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共同表现主题。第二,国家主题层面意象的研究应当建立在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实践的基础之上。

     

        其四,人格史和心态史的建构,人格和心态分别指向了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和作家本人。应当说,在讲述国家主题的理想追求、“意象丛”生成的过程中,就已触及人格和心态的问题。当然,鉴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跨度及复杂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和作家心态也会因此而错综复杂:“心态”作为极富个性化的精神现象往往需要结合具体作品、作家生平及其创作道路等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读;“心态”随着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那些主题相同或接近的作品在反映时代心理的同时,凝聚着作家的心态史、成长史和心灵史。在这个意义上,“主题学同时也是精神史”的说法,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主题学研究可以打破文学史研究长期坚守的“各抱一段”的惯常模式,同时,也对文本研究进行了多向度的开掘。

     

     

        文学研究中的国家主题的提出,是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和研究现状后一次有针对性的努力。国家主题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在廓清文学主题的过程中,文学史的技法流变、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也必将得到关注。同样,国家主题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研究之一部,可以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从而丰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关注文学的国家主题研究,不仅会对当下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还会在引导文艺评论工作方向的同时,发挥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社会作用,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营造研究与批评的良好氛围。

     

        国家主题的出场,可以在刷新文学观念的同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整合、贯通式的研究视角;可以在重审现当代文学与其生存历史及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同时,探讨文学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拓展文学审美与功用之间的理论认识。不仅如此,国家主题本身就包含着史料发掘、重新梳理历史以及作品再解读的过程。国家主题研究可以在不断融入其他研究方法、拓展其边界的前提下,和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由此获得崭新的契机。

     

        (作者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