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品 读

    丝路上,那些温热的记忆

    作者:肖云儒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1日 11版)
    庞贝古城遗址
    布哈拉街头的老人

        2014年9月,我与胡斌共同参加“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从西安到罗马,自驾行两个月,在丝绸之路上走了15000公里。一路的记忆在心里还温热着,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作品集《壮美丝路》,已沉沉地放在了我的案头。

        作者胡斌用镜头记录了从西安到罗马沿途8国40个城市的风景、风光和风情,留下了与古代和当代丝绸之路相关的许多珍贵镜头。在这条路上,老脚印新脚印在千年的烟尘中杂沓交叠,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寻找到张骞和世世代代西行者的脚印。在纪实性、亲历性的画面中,与读者一道阅读和感受丝路,是《壮美丝路》不言而喻的特色。

        纪实性与艺术性在摄影集中如此和谐地熔于一炉,我始料未及。胡斌作为摄影艺术家,将纪实性摄影拍成艺术精品才是他所心仪与追求的。你能感觉到,“丝绸之路”已经由记者报道的对象转化为艺术家主体生命的一部分,摄影家在丝路上的许多见闻已经沉淀为极有温度的人生记忆和生命体验。那些只有亲历者才能收获的惊喜、艰险、疲惫,一一在心灵深处酿成了醇酒。令人心醉的记忆转化为摄影家的艺术感觉,也转化为欣赏者的艺术共鸣。

        胡斌追求在瞬间的捕捉中将光影、色彩和构图等元素从容地组合为一个谐美的意境。那幅车队穿越敦煌雅丹地貌的作品被用作封面,绝不是偶然。摄影家在瞬间抓住了夜幕初临时光影在变化中丰富的组合:被逆光勾勒出来的车队,穿越雅丹地貌的重重叠影,一路尘烟而来,被水墨般的暮色淡化了的彩旗像路碑隐隐约约标示出道路的崎岖。没有敏锐的艺术触角和深厚的功力,很难做到这一步。

        作者有时追求色彩的调式,将黄土、黄尘、金色的草原和被斜阳镀了金的车队,交响成金黄调子的哈萨克原野组曲;有时追求极致性地突现主题意蕴,将山丹军马场的马群剪裁掉周围环境,黑色被转化为靛蓝,那种无边无际的奔腾感和争先向上的情绪场被强调到触目惊心,异态的画面于是给人以异态的震撼。同样,作者将常态的兰州黄河景色置于远远一隅,却在画面的前景和中轴上,以大特写拍出水渍斑斑的羊皮筏,以画面异态的倾斜,强调出母亲河的沧桑。

        在快捷的新闻摄影中,胡斌不但追求对事件和场面的明晰表现,而且尽可能捕捉人物的情绪和情调,甚至致力去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某种命运感。给哈萨克斯坦东干族白帽白须的老人照相,他能随机捕捉到炽烈的“中国红”背景。在红白对比中,暗传出这个由中国西迁的民族血脉中那一份不可泯灭的挂念。他以圆润的白调子传达乌兹别克斯坦小姑娘天籁般的清纯和快乐,又以纤毫毕现的细腻和真切刻画古城布哈拉老人脸上的皱纹。老人执着而略显忧郁的目光中,诉说着历史的苍凉和生命的顽强。

        摄影不是绘画,不能虚构,只能发现和捕捉。因而,要将创作主体内心这种有温度的情怀转化为摄影艺术的各种元素,转化为带有主观色彩和艺术构想的画面,难度有多大是毋庸多言的。在这本摄影集中,胡斌全面展示了他的审美眼光、艺术素养、智慧和技巧,以及宏阔的视野、多维的思路。

        图片均选自《壮美丝路》

        胡斌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