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动画首先需要有机会抵达观众的眼前、触及观众的内心,才可能弘扬核心价值观。创作者需要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进行创新。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产自湖南的国产动画电影《少年毛泽东》上映。它着眼于领袖人物儿时的成长岁月,裹挟着潇湘大地活泼的创新之风。一部主旋律题材的动画电影,却在尝试着跳出主旋律题材的固有程式,努力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少年毛泽东》没有将叙事落点落在伟人成年后的峥嵘岁月,而是前移至伟人少年时的成长时光。于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青春昂扬、励志向上,但又不少童趣、不乏想象,而这些,正是可以与今天的动画片观众实现沟通的基本话语方式。深受国外动画作品影响的当下观众,与主旋律作品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年代的观众,在审美视野上已经迥异。
作为有着鲜明艺术渊源与特殊发展脉络的一类文艺创作,主旋律作品在过往的历史中,发挥了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历史题材、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与讴歌人性人生的题材,都被视为主旋律题材。在创作上,主旋律作品也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视听语言表达系统,一套成熟但较为封闭的表达规则,这样的题材范围与表达习惯,与今天的动画片观众的收看偏好,存在着错位。
用唯物史观再现近现代的革命历史,用宏大话语展现当代中国的建设事业与突出成就,这些毋庸置疑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创作选题。但是,如影视专家杨晓林所言,这类题材自身无可回避的严肃性,与动画题材天然需要的轻松愉悦、童趣盎然、富于想象等特性,有着较大的出入。如果无视这样的出入,生硬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使得故事的可信性与趣味性大打折扣,从而丧失对观众的吸引,也因此无法获得有效的市场发行渠道。如果无法触及观众的心灵,甚或无法抵达观众的眼前,又何谈对其思想与行动的引领?
如今,创作者与管理者对于主旋律作品的界定与考量,不应该仅仅通过一部作品外在的故事题材来界定,更不应该通过其是否具有外在的宣教话语来界定,而应通过其潜在的价值观来界定。一部《雷锋的故事》固然是以名为“雷锋”的人物作为故事的主角,但是也恰恰因这样一种定位,它会被先入为主地认为不符合当下审美偏好,而遭到观众拒绝。而一部以雷锋“第N代传人”为主角的《雷风侠》,固然没有富有主旋律色彩的命名,但因其具备了动画片的天然属性,有效抵达了观众的视野与心灵。作品同样表达了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的主题,在观众的心灵中,播撒了正能量的火种。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是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传递的内在主题。它们在题材上以温情、幽默的故事,在技术上以各种细腻、壮观的呈现,使观众心悦诚服,令主流价值观得以润物无声般地传播。
当然,目前国内通过文艺作品尤其是动画片的方式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弘扬还较为有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影视产业本身优化格局、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吸引力,但同时也需要相关政策对主旋律作品创作理念的转变予以认可与引导。一些生产机构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为了被定义为“主旋律”而创作“主旋律”,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这一逻辑使得创作者的表达方式、审美设定都落于窠臼。程式化的人物设计、苍白无力的说教话语、脱离时代审美的艺术风格,与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去甚远,在事实上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产生了相反的作用,政策资源也在无形中被浪费。更何况,在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仅仅靠被界定为“主旋律”而获得政策支持、基金扶持,远不能成长壮大为拥有强大实力的竞争者。
因此,对主旋律作品的认知理念、支持标准,实现思路上的转变,进而推动建立一个完善的考量体系,是进一步发挥动画片、影视剧等各种文艺样式有效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在贴近观众、抵达观众的前提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