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的名言。同时,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生成,真正的教育是要同时兼顾受教育者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建立,这就是“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遗憾的是,当前绝大多数电视科教节目仍然只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有多少媒体在认真探索“教育”这个话题本身?幸好,中国教育电视台坚守着自己立足教育的出发点,推出了《请教请教》等聚焦教育、研究教育问题的电视节目,以“全人教育”的理念适时补位了电视教育节目在教育理念传播上的空白。
作为一档聚焦教育问题的节目,《请教请教》真正要提请观众思考的不是“怎么教育”,而是“为什么要教育?”重教育之“道”,轻教育之“术”就成了节目鲜明的特色。这在《鹰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期节目一开始就历数了“鹰爸”教育的“成功”,铺叙他现年六岁的孩子已经获得了多少奖项,学习到了多少技能。但是,节目并未因此而认同“鹰爸”的教育方法,也没有具体纠缠于“鹰爸”教育方法能不能奏效,相反,节目中几位教育专家讨论的焦点一直是“鹰爸”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是否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进而讨论如何为孩子带来健全的幸福人生。可见,节目的立场并没有被“鹰爸”目前取得的成绩蒙蔽,而是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讨论教育的根本规律和目的。这样的讨论折射出的是《请教请教》栏目自身的教育理念:不以制造功利主义的成功者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把人当作只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个体,不让人性在物化中沦落,引导人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节目这种反“成功学”的理念在当前媒介文化生态中尤为难得。
每位父母都是教育者,但通常又是不专业的教育者,所以教育成了一个众说纷纭却又莫衷一是的热闹园地。《请教请教》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社会需求,常以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为切入点,看似与其他访谈、调解类节目相似,但在热闹中又始终坚持着自己关注教育的主旨。节目每期都精心选择若干教育界人士与心理学家组成专业团队,把专业的教育理论化为对实际问题的指导,帮助更多人了解受教育者的特性,了解教育的规律,为社会送去专业的教育支持。例如,《流放的少年》的主角就是一个几十次离家出走的17岁少年。这样的选题乍看起来与很多调解类节目相似,但《请教请教》却不强求矛盾在电视现场有个看似“完美”的解决,也不满足于矛盾的暂时解决,而是以人文视角深入当事人的内心,剖析当事人的心理动机,进而分析产生这种动机的社会心理背景。教育专家与心理专家层层解析,从个别事件中抽象出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青少年关心、思考周围的人与事,进而警醒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反躬自问,面对、解决正在自己身边悄悄滋长的实际问题,共同思考、共同参与、共同解决。渗透在节目中的对青少年情感感知力、同情心、好奇心、社会性的关注,这也正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格全面、完整的“全人”的理念的体现。
教育是一个牵动着所有人心灵的主题,它把个人与家庭、学校、进而全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社会的长远发展。当代,众多教育方法在生活中碰撞、磨合,其实质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竞争。在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喧嚣的当代媒介环境中,中国教育电视台仍然秉承自己的公益性,立足教育,服务教育,推出《请教请教》这样聚焦教育的节目,用优秀的教育理念提请全社会注重教育对人建立完整人格、完善思维方式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浓厚的社会人文意识——关注的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中国未来人的成长与发展方向。这不仅符合当代“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更体现出中国教育电视台可贵的人文追求。(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