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

    发时代之声 铸民族之魂

    霍达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02日   12 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历史的高度,精辟地阐明了文学艺术的本质。

        大江东去,岁月如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怎样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文学艺术的影响。试想,如果没有《诗经》、楚辞、建安文学、唐诗、宋词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华民族的形象该是多么苍白?五千年历史还成其为历史吗?一个普通百姓,可能说不清历史上朝代的更迭,但不可能不知道屈原、李白、杜甫,不可能不会背“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所谓“魏晋风骨”“盛唐气象”,都是由一批杰出的文艺作品造就的。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作品,都必然是时代精神的代言、民族形象的写照;凡是优秀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时代精神,“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引领时代风气,是作家、艺术家肩负的历史使命。没有屈原悲怆呐喊的《离骚》《天问》,我们就只能欣赏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没有苏轼,就不可能在北宋词坛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词风,也就没有后来的辛弃疾、陆游、陈亮。文艺史上的每一个高峰,都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文坛巨子引领创造的,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不能忘怀这些开风气之先的先贤,向他们致敬。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国作家充当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先驱者角色,每当一部具有思想棱角和艺术特色的作品出现,都会迅速流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人们的思想和情趣造成普遍影响,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商品大潮的冲刷下,一切都物化了,大量的消遣文学涌上市场,作家的社会角色也多样了,模糊了。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番话,听来有久违之感,因为“事业”已被“产业”取代,“战线”也已变为“市场”,文艺创作成了买卖。对市场的曲意逢迎使文艺失去锋芒,失去品格,沦为拜金时代的侍婢、“娱乐至死”风尚的玩物。“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振聋发聩。此市场非彼市场,在文学艺术与受众之间,不是“顾客就是上帝”式的商品交易,而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优美的精神食粮,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真正的优秀作品,也必然会受到受众的欢迎。白居易时代没有稿费,他的诗不胫而走,传遍千家万户,“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这是任何包装、炒作、雇水军点赞都换不来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差别只是作者对历史把握的深度和广度,肤浅的作品只记录了浮光掠影,而深刻的作品则写出了时代精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五十年、一百年之后的子孙将从我们的作品中认识今天,我们给他们留下什么?如果只是名车豪宅、珠光宝气、靡靡之音,那是我们的耻辱。他们看到的应该是坚韧挺立的民族脊梁,听到的应该是黄钟大吕的时代强音。

        “作品自己的是立身之本。”每个作家、艺术家都将接受历史的无情检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