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促进和谐安定开出的一剂美学良方。
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概括起来,主要是更重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和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
追溯中华美学精神的源头,自然是公元前人类轴心时期的老子、孔子和庄子。是他们,开创了把文艺求美放到整个社会文化、宇宙自然、人伦道德的大视野中加以观照阐释的好传统。如果说,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了天人合一,那么孔子的礼乐观和美善观就凸现了从个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去观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而庄子的大美不言和逍遥之美则是从生命的律动来观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这就奠定了中华美学的根基: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
再说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强调写意的中华美学精神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气、韵、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学理特质的美学范畴。
毋庸讳言,20世纪以来,学术界却盛行一股唯西是瞻、以西观中的思潮,研究美学,言必西方学术资源,对中华美学资源的开掘、整理、配置都很不够,加之一种盲目西化的思潮把中华美学精神原本的文化基因加以解构后贩卖“转基因”,影响制约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唯其如此,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指示迫在眉睫。事实上,中华美学是一座亟待开采的富矿。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