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编辑手记

    谜一样的巴黎味道

    黄雅琴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7日   15 版)

        莫迪亚诺在中国其实是一个蛮吊诡的存在,他很早就被引介到中国,法语文学圈对他非常熟悉,而广大读者却还是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要在中国用最简单的方式介绍莫迪亚诺,每每会扯上王小波,似乎有了王小波的“认可”,也就能证明莫迪亚诺是位还挺厉害的作家。但另一方面,每次莫迪亚诺有新书在中国出版,总还是有一群死忠粉默默跟随,不温不火。

        大概是在2011年的时候,莫迪亚诺出了新书《地平线》,我们在选题报告中写到出版理由的时候还真写过这样一句话:他有可能得诺贝尔奖。说实在的,那时候真的没想到他能获得诺奖,如果说村上春树是多年陪跑热门,那么莫迪亚诺就是总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靠后位置的一个低调的陪跑者。

        莫迪亚诺是个巴黎味道特别浓的作家,这在《地平线》中表现明显。《地平线》讲的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偶然想起自己40年前的一段爱情,然后在时间的轴线上来回穿梭、跳跃,回忆往昔那段青涩的爱情,而女孩最终因为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匆匆逃离巴黎,两人的恋情就此无疾而终的一个故事。莫迪亚诺笔下的巴黎带有些老派的情调,他迷恋的是:长长的阶梯、迷宫样的小巷、各色咖啡馆、楼房中昏黄的灯光……这些都是他执着描写的东西。他会精确地写下各种地名、人名,他的小说当中总是反反复复地出现电话簿、通讯录、笔记本这些似乎能够记录信息的物件,因为他最终是在和“遗忘做着悲壮的抗争”。这是莫迪亚诺作品的一大主题,他总是在找寻过去的某些东西,那些碎片的记忆,那些氛围和情怀,或许是为了悼念一个业已逝去的时代。

        翻译《地平线》的徐和瑾老师曾说,《地平线》是莫迪亚诺玄学色彩最浓的一部作品,带有更多的思辨性。就像书名“地平线”,这是“一条迷人的逃逸线”,看得到却摸不着,充满希望却又遥遥无期。

        《缓刑》是莫迪亚诺较早的一部作品,讲的是二战时期“我”和弟弟因为父母的某些原因只能暂住在父母朋友家里的一段经历。整部小说,从小男孩视角出发,描写了大人世界中的各种秘密。这也是一部比较典型的莫迪亚诺式的作品:父亲行踪可疑,周遭的大人在干着不法的勾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莫迪亚诺多年,“寻根”和“解密”是他笔耕不辍的一大动力。如果说通过莫迪亚诺的其他作品,读者对他的父亲已经十分熟悉,那么《缓刑》最大的亮点则在于弟弟这个人物。莫迪亚诺本人的确有过一个弟弟,但弟弟在10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他和弟弟感情甚笃,但几乎没有在其他小说中提到过他,除了《缓刑》。法国作家奥利维埃·亚当在给《缓刑》的序言当中写道:“这本小说有台永恒的发动机,上面镌刻的名字是:我和弟弟。”

        莫迪亚诺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暗店街》《环城大道》《青春咖啡馆》,等等,希望这次莫迪亚诺获得诺奖的契机能让中国读者发现一位别具风格的法国作家,发现文化的多样性。在我看来,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意义。

        (作者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