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不懈的汉学研究之旅

    ——从《朗宓榭汉学文集》谈起

    作者:李帆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4日 16版)

        朗宓榭(Michael Lackner)教授是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讲座教授暨系主任、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人文研究院院长,著名的中国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专家。他曾先后就学于德国海德堡大学与慕尼黑大学,并师从著名汉学家鲍吾刚(Wolfgang Bauer)教授,于1983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汉学领域不懈耕耘,出任过德国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教授、瑞士日内瓦大学汉学系讲座教授等职,并在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日本关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等诸多知名学术机构担任客座教授。他还主持了若干大型学术项目,如“晚清至民国科技术语的形成”“国际质量链接:中西知识交流——历史和哲学的维度”“命运、能动及预测:东亚文化和欧洲文化中的应对策略”等,这些项目多有中国学者参与其中,成为汉学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

        2013年是朗宓榭教授六十华诞之年,为此,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集议为朗教授出版一部中文版汉学文集,以兹纪念。在徐艳教授的具体组织和主持下,经朗教授的同事、朋友、学生的精心翻译,36万余字的《朗宓榭汉学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顺利问世。该书精选朗教授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和书评20余篇,是迄今为止朗教授在汉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和学术贡献的集中展示,也是在中文世界里的首次集中展示。

        在欧美汉学家中,朗宓榭教授向以通晓语言种类多和学术领域宽而为人称道和熟知。除德语外,他所通晓的语言还有中、英、法、意、西等国语言以及拉丁文等,《朗宓榭汉学文集》收录的论文便是他以多种语言写作的成果汇集。书中论文被按照七个类别编排:中西交流、耶稣会士研究、阐释学的思考、儒家思想的探索、中国传统的图学、占卜与相术、文学与艺术,其研究领域的宽广,由此可见一斑。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宽广和专深是相对立的,二者很难统一,但在朗教授这里,此一说法却站不住脚,因为上述宽广领域中的学术成果,往往出自他专深研究的积累,二者相得益彰。换句话说,这些领域中的学术论文,都是他个案入手、精研以求之的坚实之作,不仅根基深厚,而且处在学科前沿,代表着某一领域的学术进展。

        比如关于概念术语史的研究,近年来,概念史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颇受关注,主要探讨对象是处在知识转型期的近代中国所流行的概念,甚至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而对于晚清以来中国概念、术语的形成研究,朗宓榭教授是先行者,收入《朗宓榭汉学文集》中的发表于1993年的《部分西方哲学术语在中文运用中的嬗变》等论文即开启了这一领域,他在哥廷根大学时主持的“晚清至民国科技术语的形成”项目和所建立的数据库,则使得这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个宽阔的基础平台。

        再如关于图像与思想的关系研究。朗宓榭教授的学术之路很大程度上起于理学研究,他是张载《正蒙》德文本的主要译者,收入本书的《内在俱圣:张载论孔子的双重本质》等文即反映了他张载思想研究的深厚功力。对于中国学者而言,他对理学中“象数”与“义理”关系的探讨、强调“象数”派“图学”在思想表达上的独特作用的成就,如收入本书中的《构文为图——〈研几图〉纵横谈》、《图解〈大学〉》等文,则更值得关注,因它们展现了图像与思想表达的关系,提示了理学研究乃至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向,而这恰是中国思想史研究者相对忽视之处。

        《朗宓榭汉学文集》所展示的朗宓榭教授的汉学研究之旅,也集中体现了欧洲汉学研究的某些特色,并可为我们提供若干启示。欧洲的汉学家,在传统汉学学风的长期熏陶之下,受到语言、文献、考证方面的严格训练,讲求从基本文献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由小见大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们和相对注重研究“模式”、甚至以“模式”为前提预设的美国中国学研究者是有较大区别的。《朗宓榭汉学文集》中的各篇论文即体现出欧洲汉学家的这一特点,一方面涉及领域颇为广泛,视野宏大;另一方面每篇论文又都是从具体问题入手的深入之作,或考证,或阐释,绝不发空论。这样,宏观、微观相结合,小中见大,新意迭呈。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这样的研究取向和学术成果自然很有借鉴意义,并能启发我们拨开“身在庐山中”的云雾,对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清醒思考和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