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卫视重磅打造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中国面孔》第一季已经播至尾声,不断走高的收视率以及来自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给予了正处于实验阶段的《中国面孔》充分肯定。让文化议题走综艺路线,借助电视平台以及网络传播的力量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广泛、更积极的影响,历来都是电视节目创作的难点,但《中国面孔》却能脱颖而出并迅速崛起,这说明人们对传播文化的需求和认可。
这档定位为“文化综艺答题秀”的节目,所有题目均以面孔为切入点,比如在人脸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器官是哪个?孔子因为以貌取人付出了什么代价?曾国藩鉴貌识人的《冰鉴》有无道理?中国的兵马俑与古希腊雕塑各有何高下?通过“小问题”折射“大文化”,问题涉及生物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个方面。除了答题的明星嘉宾外,现场还设置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观察团,对题目及背后的知识进行讲解和剖析,保证了节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六小龄童参加完《中国面孔》录制后表示:“通过亲身参与节目录制,我感觉到《中国面孔》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节目,而且是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吸收着数千年养分、追溯着历史角度的文化节目,既丰富又有趣,而且不乏文化内涵,更代表着一个文化世界。”
《中国面孔》利用古典文化,来解析我们在“面孔”上的各种困惑,把“面孔”讯息更加紧密地置于我们现代人所处的时代、社会、氛围、生活中,把大众一直都在深深为之焦虑的“美丑”印象对社交、职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给予由浅至深的讨论,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尽可能地在节目中引发争鸣,对当下社会的一系列急功近利的现象给予批评,发挥着思维引导作用。
而除了在文学史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外,整个节目的创作更是导入了戏剧、歌舞、民俗等大量侧面元素,对我们在“面孔”上的认知做一次次的冲击。除了舞台表演,节目也邀请曹操后裔、两毛钱人民币上的朝鲜族女孩、毛利人等来到现场,让观众直观感受面孔的魅力。通过这些元素,我们能用更加立体、更为科学的眼光去重新看待所谓的“面相”讯息,同一张面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中,所传递的观念认知与判断有天壤之别,没有生来的荣耀,也没有上天的注定,相比于我们过分钟爱着的面孔,我们的人生、德行、品格、涵养则更急切需要用心经营。
《中国面孔》逐渐被大众所接纳,这对于深处娱乐变革中的传统电视媒体来讲是好事,这种实践让我们知道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不只有宣讲,还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与节奏,让大众在一种更加轻松、随意、受启发的环境中有所收获,并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与观众形成良好互动。在电视综艺节目过度娱乐、滥俗综艺、跟风炒作、比拼下限的氛围中,山东卫视的这一步棋走得格外扎实稳健,既没有盲目追求娱乐效应,也没有过分沉浸在文化宣教中,整个栏目经历了一个良性的成长磨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均衡。 (作者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