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

    回顾历史 观照现实 启迪未来

    广播剧《鹮巢》策划 李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07 版)

        《鹮巢》讲的是30年前的一个故事,一个看似古老的“寻鸟”故事,其背后却暗含着深刻的主题。回望30年前的那段故事,正是要试图为今天困惑我们的诸多现实问题寻找答案,并启迪未来。

        秦岭、渭河和关中大平原,不仅构成了陕西人的现实生活图景,它还是一座巨大的自然宝库,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西人。对于秦岭,陕西人一直心怀感恩,不遗余力保护它的生物多样性。广播剧《鹮巢》艺术地再现了陕西人对秦岭的这一独特情怀。

        广播剧《鹮巢》的叙事方式是明暗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明线主要勾勒了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的曲折故事,而它的暗线则是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朱鹮的深厚情感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步树立。在剧中无论是省林业厅干部姚德山、洋县干部余小萍,还是普通村民何丑旦,都对寻找朱鹮倾注全力。从1981年发现7只仅存的朱鹮开始,30多年来,当地老百姓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着朱鹮。洋县政府为了保护朱鹮,规定在农田里不施化肥、不施农药,宁可自己粮食减产也要让这个物种保存下来。如今,曾经濒临灭绝的朱鹮已经繁衍成了近两千只的种群,分布区域也从一个小山村扩散到汉中市全部11个县区。

        为了保护朱鹮,洋县人放弃了很多眼前利益,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却正在得到大自然慷慨的回报与馈赠。朱鹮那宛若云霞般美丽的倩影经常盘旋在县城周围,绿色无污染、比普通大米贵好几倍的“朱鹮大米”十分抢手,“朱鹮之乡”的美名也让旅游业风生水起。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播剧《鹮巢》的主题,就是剧中刘荫增与何丑旦的这段对话:“如果不敬畏大自然,我们迟早会自食其果。老何你记住这句话,我们蹲守在这里,现象上是保护朱鹮,本质上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广播剧《鹮巢》从寻找朱鹮这一精巧的切口切入,通过一波三折的寻找故事,对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深度开掘,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以人文情怀探寻发展与保护这一现实难题的解决路径。我们希望能通过历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让听众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明晰个人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义务与责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