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鹮巢》以1978年中科院鸟类专家刘荫增寻找濒危鸟种朱鹮的真实事件为基础,生动表现了科学家在当地政府和群众支持下,最终寻找到世界上最后仅存的7只朱鹮的过程。
这部广播剧有以下特点:剧本好、思想强、表演到位、制作精良。
剧本中无论大事件大情节,还是小悬念小细节,包括人物性格和人物定位,都是从生活出发,也完全符合生活逻辑。首先是切入点好。全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被科学家们发现,这是众多故事中最出彩的历程,也是使故事能够集中,人物能够盘活,保护朱鹮的意义能够得到彰显的最佳切入点。其次是故事曲折。整部剧围绕着寻找朱鹮的真实事件展开,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让人听来,忽而惊心动魄,屏止呼吸,忽而荡气回肠,热血沸腾。一部广播剧能够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很罕见的。再则,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所有出场的人物,无论是鸟类科学家刘荫增、李静春,还是陕西省林业厅工作人员姚德山,包括洋县当地的工作人员余小萍和当地农民何丑旦,每一个角色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让人听后,闻其声如见其人。
全剧在环环相扣、密难透隙的艺术情节中,又巧妙地安排了鸟类科学家刘荫增和助手李静春的夜谈,及刘荫增和当地农民何丑旦的夜谈,这两场夜谈,对全剧宏大的主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保护大自然的必要和重要,做了充分而又有说服力的表达,使得这部广播剧既艺术精湛,又有思想上的升华。
《鹮巢》的编导们特意为演员们选择了现场环境。他们在秦岭深山区踩点,尽可能地将剧情中所涉及的地点、环境和氛围还原,以利于演员的表演和音效的收录。
当收听到小朱鹮被蛇侵袭,收听到在天空意外地发现朱鹮出现等情节时,我觉得整个儿身心都被揪紧。这种艺术效果,在我所听过的广播剧中,是头一次。可以说,如果不是采用现场实景同期声这种创新的录制方式,《鹮巢》这部剧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现在这样一种艺术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