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

    为何选择朱鹮

    广播剧《鹮巢》编剧 刘明珂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   07 版)

        选择朱鹮为广播剧题材,和17年前的一次出游有关。国庆长假8个好友相约去汉中游览,返回西安时我们租了一辆车,横穿被誉为“国家中央花园、中国龙脉”的秦岭,参观生活在秦岭中的“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

        那天下午,狂风暴雨突袭,车在泥泞的山路上行驶。突然车前窗一个黑影猛地扑打上来,“啪”的一声,司机一个急刹车喊道:“碰上了。好像是只大鸟。”朋友一激灵:“洋县!朱鹮就是在这儿发现的。这肯定就是朱鹮!”一听是朱鹮,大家都围拢过来,只见受惊吓的鸟扑打着翅膀,我腾出了箱子把它固定住,想让师傅把鸟送回,可大树已倒,鸟巢肯定毁了。就这样一路想着回到西安。临下车我塞给司机十块钱,希望他在返回途中把这只鸟放回原地。事情已过去十几年了,我时常会想起那只鸟,它还巢了吗?当广播剧要报选题时,我就想到了《鹮巢》。

        作为广播剧《鹮巢》的主创之一,从选题策划到深入采访,从剧本创作到录音合成,一步步走来,可以说一路艰辛,一路收获。

        一个好作品的完成,剧本是根本。为了写好这部剧本,创作组多次深入洋县采访。我们多次请教专家,寻找故事的切入口,从主题、结构、情节、人物等各个要素反复推敲,其间七易其稿,最终将切入点定在“朱鹮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一鲜为人知的事件上。

        剧本完成后,就进入到录制阶段。在《鹮巢》这部广播剧的录制手段上,我们“走出去”——采取现场实景同期声的方式进行。对于参与过多部广播剧录制的我而言,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尝试。在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带着忐忑与压力,开始了尝试之路。剧组多方踩点,终于在秦岭柞水找到了既可满足同期声采音收音的声场,又能满足剧情需要的景地。

        不仅如此,这种录制方式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剧中声效。伴随着演员表演同步产生的走路声、开门声、喘息声等声效,与演员语速语气的高度融合都是后期模拟难以达到的。并且大自然中声音的丰富和真实程度,同样是我们在录音棚用各种手段模拟所难以达到的。这些声效,都以其极具魅力的空间感和现场感,极大地调动了听众的参与热情,激发着他们的视觉想象。很多听完这部广播剧的人都说,太震撼了,感觉是看了场有画面的电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