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

    地域文化

    羊肉泡

    作者:杨闻宇 (山东青岛)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1日 16版)

        关中土地上,猪牛鸡犬遍地走,却很少养羊。西出秦岭,北涉渭原,天地渐趋苍凉,羊才渐渐地稠了起来。物稀为贵,味异乃鲜,于是,西安的“羊肉泡”便颇有名气。长街深巷,五味飘浮,行人老远就能嗅出它的特殊味道。

        吃羊肉泡的头道工序是餐者亲自掰饼子。巴掌大几个死面饼,瓷实柔韧,须撕扯得小于苞谷粒儿那样匀溜,浓鲜的羊汤汁儿才能透彻地入进去。死面饼那股子死劲在烈火滚汤里耐煮受泡,形成的软硬与韧度正与熟透的羊肉相般配。

        饼子筋道,掰起来实在烦人,可又搪塞不得。炉膛前掌瓢的大师傅搭眼一扫掰上来的碎饼,便知道这一碗的主儿是不是羊肉泡馆子的常客。大师傅手底的火焰忽地蹿起、猛个儿又被大炒瓢捂将下去,满堂扑闪扑闪的红光里,左右邻桌先到的美食家已是狼吞虎咽、“呼噜噜”地吃起来了,而你还咽着唾沫可劲地撕饼子,这对一个轻易不动荤的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刺激和诱惑噢……

        羊肉片匀薄平展,纹络如绣;粉丝细长,溜亮若冰丝;翠嫩的香菜蒜苗撒于堆砌如雪的泡馍顶部,热气袅娜,似白云过山。碗侧置一两寸圆碟,少半边是艳红的辣酱,多半边是黄灿灿的糖蒜。小圆碟那冷冷的色调,衬托得从旺火中擎出的“羊肉泡”更加香洌撩人。偌大个馆子里,每人面前一碗、一碟、一双竹筷;碗是粗瓷大碗,厚重不下半斤,关中人没见过海,却又自认为这样的瓷碗不亚于海,故称曰“海碗”;边上小小的碟儿,载金驮红,活像是驶向大海的一叶小舟。海碗厚重,馆子里便没有一个人擎碗而食。海碗笃定地蹲于桌上,路人乍进馆子,一搭眼看不见人,因为碗比人头还大,馍比海碗更高,人被隐遮于幕后了。

        定睛细看,这才发现食者无不红光满面,热汗淋漓。于是,寒九严冬便成为进食的最佳时令。长此以往,无形中又显露出两条界限:一是负重进城的庄稼汉最为相宜,自掰自食,挥洒自如,大吃大嚼,一海碗就是结结实实一顿饭,一天能有此一顿,足矣。二是女同胞望而却步,莫敢问津。一只海碗从红光闪烁、热浪起伏里悠悠然驮来一座肉馍之山,她们难以下箸,羞于启齿,深恐失雅失态。故而,常见男子汉在馆子里挥汗,妻子则铺一方手绢坐在门外屋檐下耐心等待,含笑不语,娴静如水。

        作为口语,“羊肉泡”后边是略去一个“馍”字的,省简一字,也是另有寓意。过去乡村穷,乡下人进城,节省出一碗羊肉汤的钱,却是怎么也续不上买白面饼的钱了;所以进城时,布腰带里总是缠裹着自己家里的苞谷面馍,橙黄似金,冰冻如砣(知识分子称曰“简易砣”)。炉膛前的大师傅一瞅见这样的馍块,心里不好受,炮制之时,调料与火候反倒是愈益仔细、格外留神。挥动炒瓢,细碎的馍花自噗噗火焰里上扔三尺高,蹿起翻覆于空中,下跌回落于瓢里,一星儿也不外撒;端上桌来,味道并不逊于白面馍饼。有砣如此,也难怪村野间的男女老幼,将其尊称为“皇上馍”。

        “皇上”者,帝王也;帝王至尊,凭空调侃可是不行的。据说,五代末年,赵匡胤潦倒流落于长安,饥饿难忍时,只好低下头向一家烧饼铺乞讨,店主可怜他,将几天前剩下的两个半烧饼给了他;搁了几天的烧饼比砖头还硬,赵匡胤死活咬不动。这时,不远处一家肉铺的香气飘了过来,赵匡胤走上前去,乞讨了一碗滚烫的羊肉汤,把干硬的烧饼掰成小块儿泡了进去。没想到羊汤入进碎饼,简直是香不可言,吃得尚未发迹的赵匡胤通体冒汗、神采奕奕。直到坐进金銮宝殿之后,他还念叨过长安城里的羊肉泡馍。而今的“羊肉泡”所独家使用的死面饼,即由“皇上馍”演进而来。

        诞生于困境里的“羊肉泡”,不仅仅是别成滋味,尤其是下肚之后所意想不到的那股子后劲儿——

        日暮时分,推车挑担之人出城返乡,朔风凛凛,雪野茫茫,转眼间出城已十多里地。“阿呜!”胸腔里冷不防晕腾腾地泛上一个饱嗝,香暖辛烈,丰腴不腻,将山野间五谷、嫩草、肥羊之美质与精髓一股脑儿地翻涌起来了……天地菁华所酿成的饱嗝多矣,此饱嗝毫无疑问是“冠军”。

        饱嗝落处,清旷的雪野上突然回荡起刚劲激越的秦腔:

        激恼了王震公堂坐,开言叫声李庆若:

        你的儿秋江闯大祸,屡抢民女罪恶多。

        你今不责你儿过,更比你儿恶得多——

        咆哮公堂有罪过,打死你豁出来把头割!

        理直气壮我公堂坐,秉公而断辨善恶……

        远处听到者,妇孺皆知,这是折子戏《打镇台》里的一节唱段。

        (作者为军旅作家,兰州军区创作室前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