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怀着感恩的心站上讲台

    ——记重庆市秀山县隘口镇凉桥小学校长冉波

    张国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6日   04 版)
    冉波送学生过河 资料照片

        冉波在重庆市秀山县凉桥小学第一次上课,就有同学迟到,有学生甚至快下课了还没到。一个星期过去,几乎天天如此。他挨个找学生谈话,有人默不作声,有人委屈得直哭:“老师,我们都起得很早,可是路太远了!”

        冉波有点怀疑。星期五放学后,他和洪志强等几个学生一起走,想看看上学的路到底有多远。沿校门前的土路没走多远,孩子们往山上一拐,没有路,在杂草和灌木中穿行。有时在看不到天的沟底猫着腰走,有时在刀背一样的山脊上手脚并用爬行。

        虽然放学早,但天全黑了,孩子们还没到家。几个学生停下来拿出手电,没有手电的同学就借着光亮扎火把,这样又走了一阵。山脚下远远传来一连串的呼喊声,学生们马上大声回应。“那喊声在漆黑的大山里回荡,听起来让人揪心。”冉波说。

        这是冉波到凉桥小学的第一次家访,单程差不多15公里。学生们告诉他,路上经常能碰到野猪、野蜂和蛇,山上有时会落石头,下雨天还会遇到滑坡和山洪。

        冉波想让这些学生在学校寄宿。“这么多孩子都住在学校里,出了问题怎么负得起责任?”“学校就几间教室,住哪里?”老师们担心,村里和乡镇的干部也担心。“小孩子天天走这样的路更不安全,他们的父母也不能安心出去打工。”冉波说。

        冉波和同事们将一间大教室隔成两间,一间男生住,一间女生住。孩子们住在这儿,老师自然得全天候守着,于是又将另一间教室隔成两间,教师住。学校条件差,但冉波坚持“再差也不能比孩子们在家里差”。他要求学生必须喝开水,每天晚上必须用热水泡脚。学校没有自来水,他就和同事去山沟里挑。秀山县第一个寄宿制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

        冉波不懂音乐,上音乐课时只能选一些歌曲放。有一次放歌曲《父亲》,听着听着,好多孩子哭了。原来班上44个学生只有17个孩子的家庭是完整的,只有8个孩子的父母都在身边。冉波也流泪了,他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别怕孩子,老师和你们在一起。”

        节假日孩子们回家时,冉波和同事们分成几组去家访,一个也不落下。在学生任云燕家,每次只见她的爷爷奶奶。有一次门开着,但家里没人。看到房前屋后全是禽畜粪便,锅碗床铺都黑得看不清底色,老师们马上分工搞大扫除。收拾完了,又买来蔬菜和肉把饭做好。“吃饭的时候,孩子一直不停地笑,笑得特别阳光。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我们能体会到她的心情。”冉波说,“现在老师们去家访,都会自己掏钱买1斤肉、4块豆腐和1瓶洗洁精。学校从来没有组织、没有动员,都是老师在家访中摸索出来的。”

        2012年暑假后,五年级的张晶丽没有来学校。冉波去她家里,得知她因为家庭变故准备辍学,已经去县城一家餐馆打工去了。没有联系方式,也不知道在哪家餐馆,冉波就去县城一家一家找,终于把张晶丽找回了学校。张晶丽去年考上了秀山县第一中学。

        冉波是2007年通过公招来到凉桥小学的。2010年,他被调到隘口镇中心小学任副校长。镇上的孩子们早上9点到校,下午4点离校。孩子们离校后,学校空荡荡的。习惯了24小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冉波,心里也觉得空荡荡的。一学期后,他又回到了凉桥小学。“和孩子们相处了这么久,我最清楚他们的境况,这样离开像是逃避。”冉波说。

        冉波的行为感动了当地一个老板,他找到冉波说:“就冲你这一点,我从下学期开始资助5个学生。”

        “我和妻子清楚,这片土地给了我们太多。每一天我都怀着感恩的心站上讲台。”冉波说。(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