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双塔山谷中盛开的沙棘花

    ——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地洼早教点教师赵双成

    刘鹏 祁万强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6日   04 版)
    赵双成与孩子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 刘鹏摄

        7月的一个雨天,记者前往距离海东市乐都区30公里的蒲台乡赵家庄中心学校。今年雨水充沛,道路两旁的沙棘长得格外茂盛。

        在双塔山谷半山腰的地洼早教点,我们见到了赵双成。他的办公室里试卷分析册、剪贴讲义本、会议记录簿等各类物件井井有条。

        高原的雨天很冷,赵双成的办公室里生了火炉,暖烘烘的。他告诉我们,由于离家远,中午孩子们都不能回家吃饭,生了炉子孩子们就能喝上热水。最近阴雨天气多,好多孩子步行到校后鞋袜都湿了,他常把孩子们的鞋放在炉火旁边烘干。

        “谁知道火红火红的沙棘花,一抔土把它培育,它扎根孤寂的荒漠,落落中开花结蒂……”赵双成的手机不时响起,《沙棘花》的铃声打断了我们的采访。他有点儿腼腆地说:“不好意思。下雨了,家长担心娃娃们被雨淋,打电话过来问问。”

        “娃都在教室里,别担心。”

        “你们忙家里的活儿,放学后我把他们送回去。”

        “这些天,地里的活儿多,你们就不要来回跑,到村口接娃娃就行了。”

        …………

        赵双成所在的地洼早教点地处浅山地区。这些年村子搬迁,生态保护,野生动物慢慢多了起来,还出现过狼咬伤家畜的事儿。为了保证孩子们途中安全,放学后他一一把14名学生送回家,再走40多分钟山路回到学校自己做饭、洗锅、备课。

        31年前,赵双成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在随后17年民办老师生涯中,他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开销,还一直为村里的贫困孩子提供铅笔、本子等学习用具,他在办公桌抽屉里随时准备着一些感冒类的常用药。他记不清给多少孩子提供过学习用具,给多少孩子喂过药。

        地洼村十年九旱,前些年,政府将一部分人整体搬迁到外地,但赵双成没去,毅然守着校园,守着学生。最终,他妻子带着一双儿女搬迁到了500多公里外的柴达木盆地。从此,他搬进了学校宿舍,学校成了他的家。对于妻子和儿女远在异地的生活他也只能通过电话了解情况。对此,妻子没有埋怨他,为了让丈夫安心教学,她将家庭的重担一人挑起。

        2001年,赵双成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对于他来说,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职责,他一如既往地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

        村民柴玉梅是赵双成的学生,现在赵双成又在教她的孩子。“算起来,赵老师在地洼村教过了爷爷、儿子、孙子三辈人。”说起这些,柴玉梅更多的是遗憾,因为,赵双成即将退休,她觉得以后再也遇不到像赵老师这样比家长还要关心孩子的老师。

        72岁的村民李森业告诉记者,农村人盖房最看重的是地基。村里好多孩子之所以能考上大学,与赵双成打下扎实的教育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

        赵双成很注重对学生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他给孩子们讲一些励志故事、讲做人的道理,一点一滴,细致入微,启发孩子们的想象,触发他们的心灵。在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启发下,很多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学会了自学,到三年级时已经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这也是他在教学中最为骄傲的地方。现在,他所带的小学课程都是三级复式,在40分钟完成三个年级教学任务,他能做得完美之极。

        在地洼村群众眼里,赵双成还是个民事调解能手,只要发生纠纷大家都来找他,而他也最能将道理说通,将群众的矛盾化解。

        采访结束时,天空放晴,雨水洗过的双塔山谷空气清新,沙棘树生机勃勃。离开双塔山的路上,赵双成的手机铃声《沙棘花》不时在耳畔响起:“谁知道火红火红的沙棘花,一抔土把它培育,给寒春橙黄,给酷暑葱绿。它晚秋默默地坐果,鲜红留给冬季……”(本报记者 刘 鹏 本报通讯员 祁万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