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6日 星期一

    教师风采

    郭凤志:思政课改革“探路人”

    王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6日   11 版)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郭凤志看来,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是这样的:师德高尚、学业精深,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真理的火种,使每一次教学和交流成为愉悦的思想之旅和真诚的心灵之约。这正是她执教27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

     

        自1987年7月留校至今,郭凤志一直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到校马克思主义学部分管思政课的副部长,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郭凤志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不少。“改革”,是她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提及最多的字眼。

     

    “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走全面改革之路”

     

        “课堂上,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却低头玩手机、看课外书,只有临近考试时才突击复习……”每次与其他学校思政课教师交流时,郭凤志总会听到类似的抱怨。她对此也深有体会。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正式提出新的思政课课程设置方案。郭凤志意识到:“落实‘05方案’,表层要解决课程内容含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实质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方式提出了新挑战。这迫切要求思政课教师更新思路方法,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

     

        虽然必修课由“98方案”时的7门减少为4门,但难度却并未降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其由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合并而成,课时亦由原来的100多学时缩减为60学时。

     

        “不仅课程内容显得像‘压缩饼干’,更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学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课堂是与众不同的。但教师显然并未做好准备。”忆及当时局面,郭凤志说。

     

        如何才能使教师意识到挑战的严峻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之中?这成为困扰郭凤志的一个难题。

     

        难题的破解始于2008年。那年,东北师范大学决定进行思政课改革,重任落在郭凤志肩上。彼时,思政课改革已在国内诸多高校中开展了,这为郭凤志提供了大量资料。通过考察,郭凤志发现,已有的改革,多是从某一个方面展开的。“这种‘小修小补’,固然能使教师尽快适应教材和教学,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郭凤志总结道,“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走全面改革之路。只有在授课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做出改变,思政课才能真正‘活’起来。”

     

    由重“教”转向“基于学而设计教”

     

        改革在摸索中进行着。郭凤志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0年—2011年,郭凤志教学团队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连发4篇文章,就改革后4门思政理论必修课的授课思路和方式方法作出系统介绍,引发学界关注。从此,“专题式教学”“三步教学法”“BB教学平台”等成为思政课教学领域的“热词”,不少教学团队慕名前来学习观摩。

     

        “专题式教学针对性强,能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有助于解决学生面临的理论困难、现实困惑,有效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在郭凤志的带动下,东北师大创造性地建构了“本科生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内容体系”。“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由重‘教’转向‘基于学而设计教’,才能将思政课改革进行到底。”

     

        为配合专题式教学,郭凤志设计了“三步教学法”,将每一次教学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在预习教材、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学习任务提出问题、作出思考,在上课时由小组代表汇报成果;第二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提升,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全面解读教材;第三步,围绕疑难问题,师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和讨论,形成共识。“3个步骤,每一步都紧扣学生思想,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思政课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经过几年的改革试验,课堂上的“低头族”逐渐消失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空前增强。

     

        “思想的载体是语言,教师只有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会讲‘学生话’,才能充分展现思政课的魅力,使学生喜闻乐见。”郭凤志发现,思政课要改变的不仅是教学形式,还有语言风格,只有在教学设计、话语体系等方面都作出“以生为本”的改进,思政课才能真正受欢迎。

     

    不仅做“业师”,更要做“人师”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现代社会还有无产阶级吗?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还有意义吗?”“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60多年前,是否过时了?它对大学生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在分组汇报完预习成果后,学生纷纷提出疑问。郭凤志则以问题为导引,结合教学案例、中国国情等作出讲解和分析。这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的一幕,也是东北师大思政课课堂的微缩景观。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教材一般采取逻辑演绎的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将之转化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讲述方法。这种转化是建立在讲清楚教材内容基础上的。不论方法、形式如何创新,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内容。”郭凤志深有感触。

     

        为了把教材内容讲清楚,郭凤志在以学术研究支撑思政课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她认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集学术型和教学型于一体。在郭凤志的影响下,“会教书、能科研”已然成为东北师大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目标。

     

        “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无处不是课堂。”在东北师大,学生们遇到思想困惑时、遭遇求学择业难题时,总喜欢向郭凤志和她的团队求解,每一次的真挚交流、每一次的“指点迷津”,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思政课教师只有既为‘业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人格高度,才能以主流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师的尊严和价值,也才有可能实现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转化。”郭凤志说。这是她从教27年、改革6年来的最大感悟。(本报记者 王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