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

    新中国成立65周年·精品出版战略巡礼

    千锤百炼40载

    ——《中华民国史》的出版历程

    欧阳红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30日   12 版)
    《中华民国史》 李新主编 中华书局

        2005年,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室主任陈铮和我谈起民国史,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而他始终强调一定要做好的,正是《中华民国史》的出版。

        《中华民国史》的研究、编纂工作,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56年,国家首次将编纂民国史列入十二年规划。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曾经亲历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吴玉章等人,提议开展民国史研究。197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将民国史研究列入全国重点出版规划。随后,此项任务交由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时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史学家李新,受命领衔组建研究团队,民国史研究工作正式启动。1973年元旦后,李新和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的李侃谈妥,《中华民国史》的出版交由中华书局负责,编纂方与出版者的合作从此开始。

        直至2009年底,经过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汪朝光多次联系,得知书稿未完部分进展顺利,中华书局遂决定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将整部民国史一次性推出。除了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先贤,这也是给主持其事的前辈学人、出版者及学术界一个圆满的交代。随着编纂方交稿的完成,《中华民国史》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工作进入倒计时。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社,中华书局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也有足够的实力和完备的制度应对各种复杂的大型项目。为了保障项目如期保质完成,书局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成员汇聚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的编校人员,足足二三十人,确保了从审到编,再到校,直至最后的统稿、核红等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畅通无阻。

        《中华民国史》书稿形成的时间前后跨度40年,作者百余人,队伍庞大,各卷成书于不同时期,反应不同时期的认知与研究水平。因此,针对如此复杂的书稿,确定学术规范及审稿技术规范,是工作的重点,而审稿技术规范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工作一开始项目小组就拟定了详细的体例,但在具体编辑过程中,又要根据不同卷册的特点,加以适当变通,人名、地名等都要通盘考虑。

        起初项目组成员一个月开一次碰头会。到2011年,改成每周一次,大家一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负责项目的三位责编,更是每天都要碰头讨论,敲定一个又一个问题,甚至细微到一个用字一个标点,反复斟酌,一再求证。只要是关乎书稿质量的,哪怕再小的问题都不敢掉以轻心,力求精益求精。昨日甘苦,终于换来今日近2100万字的皇皇巨著。

        《中华民国史》漫长的出版过程,体现了中华书局前辈们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守。40年间,参与编写工作的李新、李宗一、孙思白、姜克夫、彭明、夏良才、周天度、朱宗震等先生先后辞世,中华书局参与出版工作的李侃、何双生等前辈也已故去,我们年轻的一代是踏着他们的脚步收获果实的。在第三届政府出版奖中,《中华民国史》榜上有名。我虽忝列责任编辑,却不敢有一丝半毫的沾沾自喜。

        夜深人静之时我常想,自己真乃天下之幸民。适逢其时,我遇到今天这样的好环境,并有中华书局这样强大的后盾,可以顺利地将前人未竟之业完成。苦去甘来,在《中华民国史》巨大的光环下,三年后的今天,当我想起当年的甘苦,想到这个题目,没有感慨,没有自豪,更多的则是深深的感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