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

    考古新发现走进北大

    陶枫 韩博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6日   09 版)
    活动海报

        四月的燕园,已是百花齐放,春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4月9日傍晚,“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北大首站”活动为活跃的校园气氛再次加温。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和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的考古领队来到这里,与考古爱好者们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心得。而就在两个多小时前,这两个项目刚刚入选“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与王占奎、黄凤春两位领队同时出现的,还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徐天进和《中国文物报》总编辑曹兵武,可谓“大咖”云集。

        距离活动开始还有一段时间,能容纳近五百人的报告厅就已经坐满了人。这里不仅有北大的学生、慕名前来的其他高校的学生、热心文物事业的社会人士,还有来自海外的面孔。一些听众难掩激动之情,有的纷纷上前和与会的专家学者合影留念,有的已经围着专家们讨论起了刚刚评出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是本次活动的承办方,会长常钰熙表示,在北大的校园里这样“火爆”的讲座并不少见,但文博类的实属难得。她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能够在学校里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更令他们惊喜是,有很多非考古专业的同学也来参加活动。一名中文系的博士生说,他是听说了讲座的消息,特意从校外赶回来的。

        王占奎,陕西省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考古领队,因标志性的络腮胡子被圈里人称做“王胡子”。他的讲述幽默风趣,轻松平易,不时引发众人的笑声,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我在考古圈里是以‘挖不到东西’而著称的‘臭手’。”王占奎自嘲道。多年以来,“王胡子”虽然下了不少工地,但是发掘到的青铜器并不多。这次因为村民修缮房基而发现的石鼓山西周墓地遗址可谓是“偶然中的偶然”,却也是必然中的必然——宝鸡地区是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点,陆续出土大量重量级的青铜器,这里的地下可能还沉睡着许多等待后人发掘的故事。

        诙谐的开场白后,王占奎开始逐一介绍石鼓山西周墓地的发现。生动的三维视频演示,加上轻松幽默又不失专业水准的讲解,把大家带入了两千多年前的广袤和苍茫。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徐天进表示,这些新的发现解决了旧问题,刷新了旧答案,也提出了新问题。

        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考古领队黄凤春的介绍,为会议再次加温。一件件精美的出土青铜器,引得台下惊叹连连。通体镶嵌绿松石的铜礼器,逼真的仿陶铜罐,刻有大量铭文的铜壶,还有各式各样的方鼎、圆鼎,每一件都令人叹为观止。

        其间,黄凤春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引起了听众极大的兴趣。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的发现轰动世界。当时有人问,既然发现了曾侯乙墓,是不是还有“曾侯甲墓”“曾候丙墓”呢?这个几十年前被看作无稽笑谈的问题,却被今天的新发现戏剧性地证实了——这次发现的第18号墓葬被证实为“曾候丙墓”。黄凤春表示,这也为研究当时人以干支取名提供了证据。

        收获虽大,但是遗产所遭受的破坏也令人心痛惋惜。他说,遗址及其周边遭到严重盗掘,地下文物被不可逆转地破坏。很难想象,如果保存完好,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文物将为我们讲述怎样更加精彩的故事。

        时间在台上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飞快流逝,听众意犹未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中,大家跟随考古人一同体会了考古的激情与紧张,艰辛与喜悦。主攻商周考古的研究生曹芳芳表示,今晚的讲座令她收获很大,“这些新材料可以为学术研究中的许多核心问题提供新的证据”,同时她也深深动容于这些考古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