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声 音

    “国有”参与鉴定尚待夯实权威

    郑荣健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6日   09 版)

        日前,在通报2014年全国文物工作要点时,国家文物局透露将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拟让国有单位参与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在相关报道中,此举被认为给乱象丛生的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市场注入了“正能量”,在明确文物部门对鉴定的管理权的同时,或还将有助于鉴定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说,这部分地释放了业界的期待。

        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市场乱象丛生,业内早已司空见惯,在部分圈子里甚至心照不宣。假文物借所谓的“鉴定”李鬼变李逵,身价涨了,各路真假专家也因“鉴定”放行而获得一笔“买路钱”。利益链造成潜规则,部分打着“专家”幌子的“砖家”大行其道,以致一些有眼力、鉴定水平高且敢说实话的专家反而受到市场排挤。这股歪风,搅乱了鉴定市场秩序,损害了市场交易诚信,对文物相关科研环境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业界期待鉴定市场有效规范,此类呼吁近年来也频频见诸各大媒体。有关部门拟让国有单位参与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服务,其“以正压邪”的诚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不过,鉴定市场乱象积壅太久,头绪盘根错节,要解开其迷困之局,却非急火猛药所能致效,必得厘清当下鉴定乱象脉络、“权威”与“国有”的关联逻辑,才有助于更好认识此举的意义。

        2013年底,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公开质疑苏富比拍卖的苏轼《功甫帖》,由此拉开了一场有关《功甫帖》真伪的广泛争论。从苏富比发布研究报告力证其为“真迹”,到最后被迫用多种现代技术设备“验明正身”,争论余绪至今未了。《功甫帖》之争,当然不能简单地判定为乱象的例证,但不可否认的确折射了当前文物鉴定的诸多困惑。

        文物鉴定谁说了算?这可能是《功甫帖》之争以来人们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当此前为徐邦达等文物鉴定界老先生所赞誉的《功甫帖》遭到质疑,上海博物馆曾鉴定其为赝品导致文物流失的传闻嘈杂而出,“权威”二字似乎瞬时跟各种微妙的考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至此,《功甫帖》是否真迹似乎已不重要,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应具备哪些要素,才是这场锱铢必较的争论最引人注目的遗产。其中,作为“国有单位”的上海博物馆,显然给我们如何定位“国有单位”在文物鉴定中的角色提供了许多视角。

        有关部门加强鉴定管理、扫除鉴定歪风的意图不言而喻。相比于民间藏家或文博机构,国有单位多数藏品丰富、专家众多,有丰厚的学术底蕴和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民间鉴定专家和博物馆鉴定专家往来甚少,“生意人”和“文化人”的互赠身份,让他们对于“权威”的认识差异不小。民间鉴定专家多经历过野外放飞,博物馆鉴定专家则从丰富馆藏中阅物磨炼;因而在具体操作上,国有单位参与民间鉴定以整合管理,难度不小。而传闻中上海博物馆与《功甫帖》引发的利益联想,此类可能影响“国有单位”鉴定权威的情况至今真假莫辨,却透露出人们的一种信念:国有单位参与民间鉴定,必须保证鉴定的独立性,避免形成利益链。

        文物鉴定是一种难以定论的活儿。因为年代久远,文物产生或负载的各项细节要素,虽为技术或知识所可抵达,却远不能让现代人回到历史的现场。某种程度上,这也造成了文物的真伪“各自认定”的现状。当学术鉴定无法作出“终审判决”,文物的真伪只好由事主的主观意愿来选择。对此,200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给予了承认,把“文物鉴定的标准和办法”改为“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这种“各自认定”的事实,给各类鉴定留下了存活空间,也造成了乱象,一切都有待能让各方膺服的“权威”廓清。

        从公布的信息看,国有单位参与民间鉴定的试点将从广东和湖南开始。此举能否一扫民间鉴定乱象和歪风,过早定论显属一厢情愿。“国有”参与鉴定,尚待夯实权威。这是一次可以且行且珍惜的探索,关键还得相关单位在学术能力、行业信誉上有所作为。守其正,避其嫌,在鉴定服务的同时逐渐形成知识普及的网络,鉴定市场良性发展或为可期。(作者为媒体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