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新闻背后

    向“慢的精神”致敬

    王国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19日   07 版)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表达对这个时代的突出感受,我的选择是“快”。当下的生活,把“快”视为一种追求,甚至是信仰。人们渐渐失去了耐心,“中国式从容”成为一种可贵的涵养,在“中国式着急”面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当下人们的普遍心境,“立竿见影”再好不过。有时候,刚刚开始,就急着要拿到一个答案,然后来不及回味,又匆匆忙忙地奔赴下一个开始。

        作为一名记者,在适应这样疾步前行的时代节奏的间隙,有必要静下心来,把目光聚焦周遭淡淡的人和事。总有那么一些人,生活平淡无奇,事业默默无闻,人生无声无息,堪称“时代落伍者”。但是,他们不可或缺,虽然身处某个角落,却依然竭尽全力地发出温暖的光亮。

        走进塞罕坝,与几代塞罕坝人“亲密接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群“时代落伍者”,又是一群时代精神的铸造者。

        向沙地要绿色,阻止风沙的袭击,呵护亿万人的生命安全,这是一项艰巨如山的任务,压向塞罕坝人的血肉身躯。植树造林,不是“洪湖水,浪打浪,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也不是种植庄稼,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喜看稻菽千重浪”。植树造林,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潜,一步一步地、滴滴答答地往前走,陪伴着树苗一寸一寸地长,一米一米地冒,直至参天大树跃然而起。这个过程,来不得“狂飙突进”,搞不了“揠苗助长”,只能是慢慢地伺候、静静地陪护。等到树木终于“成才”,人却已历经沧桑,无奈凋零。还好,下一代子孙断然地接过接力棒,继续慢慢地伺候、静静地陪护。

        对于塞罕坝人而言,树是朋友,是亲人,甚至是自己的命。树依着自己的脾性,慢慢地生长,塞罕坝人也稳住自己的脾气,跟树的脉动保持内在的合拍。于是,这个群体也把自己长成了一棵棵大树,承续树一般的“慢的精神”,向这个社会输送着一种力量。

        如今,在特定的季节,属于高寒沙地的塞罕坝成了不少人向往的一个所在。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把这里视为一个天然“氧吧”,参加时髦的森林旅游。而几代塞罕坝人,整齐地站成排,以树的姿态,携手吐纳着精神的“氧气”。

        “慢的精神”是这个时代的稀缺。作为时代的“书记官”,记者应该用自己的笔墨、用自己的镜头,竭力刻下这道精神的印痕。这是一种职业的荣幸,也是一种职业的使命。(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