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

    矫枉何须过正

    虢依桐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8日   13 版)

        国人汉语水平日益低下,亟须通过读经等方式“拯救”汉语的论调,早已算不得新鲜事。而每每谈到汉语水平的下降,拿英语的“过分”普及说事,也成了一些人的惯常思路。然而在这些思路背后的文化心理,其实并不难揣度,不外是民族自尊心,左右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此问题一经抛出,应者云集,而英语普及究竟是不是影响汉语发展的“元凶”,或者废除英语考试后能否切实提高大中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是持有这些论调的先生们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并且如果他们真的曾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大致了解大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估计就不会如此简单地应对原本十分复杂的问题了。

        在课堂上,曾听英语老师讲过,英国人曾一度面临捍卫“纯正英语”的问题。有些专家为了拒绝使英语“变杂”,引经据典,言之凿凿,誓死保护英语的纯正性。与此同时,那些认为英语发展应与时俱进,及时汲取新鲜血液的言论也有理有据,而究竟哪一种看法更有道理,多年之后,不言自明。

        值得一提的是,读得懂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乔治·奥威尔的英国青年,未必读得懂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难以想象,20世纪伍尔夫和奥威尔仍然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莎士比亚时代的语汇。同样的道理,如今学习汉语文化的人也面临着两种传统,一种是我们统称为文言文的传统,另一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文传统。我们常说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事业,可先要知道到底应该发展的是哪一种?从某台的“汉字听写大会”来看,发展的是以古文为主的传统。

        据“汉字听写大会”的策划者介绍,该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弘扬传统文化固然很好,可会写一些超出日常使用范围的词汇,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有文化,或者说语言功力深厚,则尚需明辨。据悉,在赛前,选手们都会接受严格的“训练”,而这种方式的成效,不免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且,万万不要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达到以会写四种“茴”而骄傲的地步。这是多么可悲。在我看来,汉字听写大赛虽声称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但多多少少还是借着这几年汉语热潮又“炒作”了一把。各台纷纷跟进,更是不免有作秀的嫌疑。

        甚至有人认为,为了快速提高汉语水平,复兴民族文化,干脆不再学习外语,也不要再考外语了。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未免过于简单,有些儿戏,且不说英语的实用性越来越强,单就各类考试的客观需要,此建议也断断行不通,如此粗暴生硬,还是少来为好。

        曾读过一位专家写的反思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文章,文章提到如果一个学生从中学开始直到大学所学习的只有科技英语、报章英语,却从来不曾读过拜伦、雪莱的诗,甚至不曾读过莎士比亚的任何一本英文原著的话,就不能真正领悟到英文之美,也并不能真正地通晓英文,因为英文真正的魅力正体现在这些多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中。辜鸿铭先生曾经说过,要真正学懂并通晓英文,胸中必须得装有几本文学名著,类似的话,朱光潜先生也曾讲过。

        参照各类事实,我们应该明白汉语水平的下降并非外语过分普及等客观因素导致,而大力宣扬汉字的“工具性”“实用性”,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学生教育中,增加词汇练习和“魔鬼训练”的教育方法,也并不能有效阻止学生们汉语水平的下降。(西安市曲江一中 虢依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