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有感而发

    善对文学 美写情怀

    王必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24日   13 版)

        文如其人,此言不虚。叶梅的散文如其人一样,干练,理性,率真而热情。

        读叶梅的这部新作《穿过拉梦的河流》,觉得她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她把当前文学,主要是少数民族文学中新的品质、现象、人物,用一种散文的方式再现出来。或者说,在评述和书写时下文学现象时,她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群体出现的新质。对此,叶梅以一种散文化的言说方式进行轻松而灵动的描述。其中的许多篇章,热情地推介和评述有实力有潜力的作家作品。她从阅读开始,说到人,而又关联着描绘对象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情感心理,再回到文本和人物性情本身。文字由点到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有作家作品某些特色的再现,又举一反三,从个体到群体,再现某类文学现象。这样,如本书题名所示,作家展示的是一条丰富斑斓的文学河流,一个多元杂糅的文化世界。这样的表达,对于小说家叶梅,对于习惯了某些常规性散文套路的我们,既陌生又新奇。叶梅这类散文与其说是传统意义上的记事写人的散文,不如说是一种理性的随感文字。她以一种逻辑思维方式推进,写当下文坛的人与事,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现状,这可以视为随笔类的散文。

        叶梅散文表现的是“善、真、美”。善,是善意的表现和表现善良,充满爱意爱心;真,是真诚的表达,写出真情;美,是讲究文气之美,纯美地呈现所描写的事物,让文学成为一种优美。当下,文学不缺少新奇和理性,缺少的是善良而纯美的表达。在叶梅的散文中,善是第一位的。她以自己所操持的民族文学事业来表达对当下文学的关注,好多篇章时不时提及北京后海那个幽静的大翔凤胡同。那是《民族文学》编辑部,也是一个文学的集聚地。她推举众多还没有引起关注的少数民族作家,评述他们的文学贡献,透着深深的情怀。她看到,在多民族文学的新现象背后,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新生。她写了民族作家们对文学的钟情,对母体文化的热爱,从较为广阔的幅度上展示当下繁荣热闹的民族文学风貌。

        除了民族文学的评述和展示,散文集中有一些记事写人和游历杂感文字。她用善良的目光看生活,认知人物,评说世事。在《三位老师》中,她只简单地写了三位老师不同的某一侧面:田老师在学生毕业时一反常态,表示出一种近乎冷漠的淡然,听完大家的话转身就走了,而后来却不断打听学生们的情况;“我”下乡支农时手被镰刀割破了,宋老师背着“我”回城,走了十几里路;而邓老师数十年执著于一本《汉语同韵大辞典》,一直到退休后,完成了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工程,令人起敬。

        美是散文的一种要求,纯美更是体现了写作者表达的技巧。叶梅的目光开阔而凌厉,有一些篇章对当下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打量丰富多元的时代文化。有时她在温情中透着无情。在《三枪究竟能打多远》中,她对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表达了失望:“无聊”“苍白”“恶心”。她不能忍受这位国际知名导演“鄙夷和嘲弄”观众。由此,她评说走红的小沈阳、赵本山,抨击流俗文化中的不端。或许她不能容忍无端的调侃与挑逗,一如她对文字的要求,保持着一个文化人精神的洁净。

        叶梅擅写精短散文,本书的篇章多在二三千字,是散文的短制。散文易写难工,精短尤见功力。当下散文铺天盖地,找出一篇纯粹的散文,也难。纯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写物、写情、写人、写事,没有对描绘对象美的发现和升华,就达不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常见的物事和相同的题材。我很欣赏《庐山捡石记》,这是叶梅的代表作,文字不长,但表达纯美。一个不经意发现的石头,竟牵惹了一腔心思。石头里有文章,藏着“千万年的秘密”。石头与这名山历史,人世风云,与作家的美学思想,都有了一些关联。于是,小小石头引发出对一座山的感悟,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的情感聚合。当然,说到美,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叶梅对文字是很讲究的,有些句子臻于雅致,体现出小说家叶梅的文字功力。

        (作者为《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