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美丽中国

    八十里河的邂逅

    马卡丹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0日   09 版)

        一带缓坡,一个山包,一个又一个山包。

        山包的对面也是山包,两列山包之间是狭长的盆地,一条小溪在盆地间淙淙流过,这条小溪给这里带来一个诗意的名字:八十里河。

        然而此地并不诗意,八十里河在水保专家的眼里,曾闪耀着可怕的血光。福建长汀的河田镇是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八十里河是重中之重。民国末年的水土流失治理,这里奏出了第一个音符,设立了“水土保持试验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荒山造林,这里铺开了第一片绿色;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高潮,这里掀起了第一波热浪。河田人追梦绿色近百年,这里终于有了一派葱茏。

        我追着这片葱茏而来,穿行在水土保持试验山上,穿行在松、杉、樟、木荷、油茶、胡枝子、芒萁蓬勃恣肆的包围中,风是绿的,空气是绿的,连阳光也是绿的。置身在这样一个绿世界中,那“闪耀着可怕的血光”的往昔,仿佛只是传说。

        曾经,一片红壤裸露的光山在骄阳下热气蒸腾,稀稀拉拉、高不盈尺的几棵老头松,如瘌痢头上的几根寒毛,焦黄……

        一个焦黄的八十里河,在照片上。

        一个鲜绿的八十里河,在眼前。

        在黄与绿的八十里河之间,有过多少血汗浸透的故事?有过怎样叩击人心的悲欢?

        一个老人站在岔路口,凝望。高高、瘦瘦、略显佝偻;白发、白须、慈眉善目。皱纹在他的脸上织出一张网,他笑了,密密的网眼随着他的笑意越发清晰。每一个网眼,都藏着一段岁月,那是解读由焦黄到鲜绿的密码么?

        93岁,生命的三分之一在民国。那是一片焦黄的赤土,仍有人为着温饱砍枝、扒草,老头松更添憔悴,八十里河倍加焦渴。他的心在滴血:这是他的家啊!

        生命的后三分之二有了主心骨,他挺身而出——禁山,造林,“廖先贵互助组”响亮的名字,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造林绿化一面高扬的旗帜。1951到1957年,连续7年,他坐在福建省劳模表彰会的主席台上,一度还戴上了全国林业劳模的桂冠。比桂冠更让他舒心的,是八十里河初绽的绿意,绿意绵绵,醉了河田,醉了人间。

        生命中却也不乏困惑。“大炼钢铁”的疯狂中,绿意尽失。刀斧逼向他亲手种植的幼树,不过碗口粗细的童年啊,一一夭折。撕心裂肺的痛,无泪。从此总在家门口逡巡,年复一年,八十里河黄了绿,绿了黄,黄了再绿,伴随着黄与绿拉锯般进退的,是他五味杂陈、万难描述的目光!

        在这目光中,八十里河的绿意终于定格。20世纪80年代的早春,初绽绿意的八十里河试验山上,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留下了沉思的目光与深深的足迹。《水土保持三字经》在试验山上、在一棵棵娇嫩的幼树身边成文,渐渐家喻户晓。

        八十里河的绿意从此不再退却,从一抹,到一片,到无垠……

        仿佛一棵老树,他敞开密密麻麻的年轮,那年轮曲曲弯弯,每一道,都镌刻着曾经的苦难;每一道,都诉说着由黄到绿的艰难。绿意常驻是那么不易,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几代人,几十年!

        他,廖先贵,一个甲子之前的全国林业劳模,常常这样站在路口凝望。望山,望水,望八十里河充盈的绿意。这绿意早就绿在了他的心里,从青春到耄耋。

        八十里河,我邂逅了一位老人,邂逅了一段历史,邂逅了一段绿意艰难攀升的岁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