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0日 星期一

    青岛有海

    王溱 《 光明日报 》( 2014年03月10日   09 版)

        大海神秘、博大、深邃,给人以激情和力量。很幸运,青岛有海。湛蓝色的海水,像伸出的双臂,把这片11282平方公里的土地紧紧拥揽在怀中。

        大概正因为这浩瀚无边的大海,老舍、沈从文、闻一多、臧克家等文学巨匠曾被深深吸引,在青岛留下了不少文化足迹。孙中山在1912年踏访青岛,宣传治国理念,对青岛的秀丽风光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于上世纪50年代来到青岛,在此召开会议、书写文章,还在大海里尽情遨游;邓小平第三次出山不久便来到青岛,视察海军,游览崂山,下海游泳,心情格外舒畅。

        大海给青岛带来了福气、灵气,也带来过灾难。当年一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发现了青岛这个天然军事良港,而后极力说服德皇,伺机出兵占领青岛。日本人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赶走了德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占领了青岛,开纱厂、建住宅、栽樱花。美国人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青岛,留下了不少军事建筑。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帝国列强不见了,但处处遗留下的痕迹让我们依然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有人戏言青岛的文化底蕴欠深,想想也是,青岛城短暂的历史与西安、南京或是北京等古城都不可相提并论,青岛也未能造就出名震四海的大家。不过,在党的一大中,12名正式代表有2名来自青岛——王尽美、邓恩铭;青岛还出了张瑞敏——一个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许振超——一个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当代的艺术舞台上也有许多青岛人的身影:小提琴家吕思清、双簧管演奏家王亮,以及观众耳熟能详的唐国强、黄晓明、夏雨、林永健、黄渤等。还有青岛人出品的舞剧《红高粱》,获了第十届文华大奖。你能说青岛没文化?

        青岛没有高山奇峰,就一座海拔1100多米的崂山。与三山五岳相比,崂山微不足道,但也不是“等闲之辈”。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历代文武大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不到崂山的不多。李白曾在此饮酒作诗,蒲松龄更久住此间写下脍炙人口的绝代名章。崂山还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如此一来,青岛的崂山也能入名山之列了。

        齐鲁文化,孔孟之道,讲究按部就班,许多人觉得青岛人的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出台了:把市委市政府大楼“卖掉”,动迁到相对落后的东部。几年间,中心城区迁移,“卖”地,“出让”,推动了城市发展,让人刮目相看。青岛俗称“小青岛”,但地小志气大。且不说上世纪50年代这里纺织业发达,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燃气机车,改革开放后也出现了许多傲人的品牌:海尔、青岛啤酒、海信、澳柯玛、双星……

        青岛三面环海,从市区到胶南、黄岛等周边区域,无论走陆路还是水路都十分不便。有人提出修建海底隧道,建跨海大桥,但巨额资金是一方面,技术又是一道难关。然而就在2011年,一座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蜒在黄海,国内通车最长的海底隧道——胶州湾隧道同时启用。曾经,青岛的地质结构被认为不可能建造地铁,如今这一论断也正被先进的施工技术颠覆。

        青岛有海,大海的宽厚和深邃养育了青岛,也培育了青岛。只要大海存在,青岛就会像汹涌滚动的波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始终充满活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