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基辅之殇

    汪嘉波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1日   08 版)
    图为2月19日,警方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街头值勤。 新华社发

        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整个世界都在关注和思考乌克兰首都基辅正在发生的悲剧。

        暴力在扩散,冲突在升级,基辅在流血。

        2月18日,持续了近3个月的基辅“广场革命”再次爆发大规模骚乱。尽管乌克兰政府已经承诺恢复2004年议会总统制宪法,但失控的激进分子仍然继续采取“革命行动”,闯入基辅市政府大楼,点燃车胎,向警方和汽车投掷石块并首次开始使用射击武器。

        当反对派公开号召示威者拿起武器与警方进行战斗时,基辅独立广场的示威活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断升级的群众性抗议活动终于彻底演变成一场伤亡惨重的武装冲突。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暴力冲突?

        是谁导演了这场不该在21世纪发生的中世纪式的悲剧?

        西方认为,基辅广场发生的武装冲突是示威群众针对政府的抗议行为,是“乌克兰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之举”。

        俄罗斯断定,乌克兰极端分子占领政府机构的行为完全可以被看成是一场政变,是反对派企图推翻国家政权的犯罪行为。

        3个月来一直低调、容忍的乌克兰政府这次却一改常态,开始变得强硬。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表示,反对派号召群众拿起武器的做法,已经越过了可以容忍的底线。如果激进分子不停止攻占政府机构的行动,他将采取强硬措施化解危机。他说:“反对派领导人忽视了民主的主要原则,即政权不是在街头或广场上取得,而只能在选区上获得。”反对派应当通过即将举行的选举获取执政权力,而不是依靠广场暴力。乌克兰代总理则表示,18日发生的基辅武装暴力事件是某些政治势力操纵民意的武力夺权之举。

        乌克兰外交部代部长科扎拉19日呼吁各国和国际组织客观评价乌克兰局势,坚决谴责激进势力的违法行为。他在一份声明中说,基辅和乌其他一些城市中自称“和平抗议参加者”的激进分子18日再次攻击国家政权机关大楼,焚烧房屋,给护法机关工作人员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乌克兰安全局则在一份公告中宣布,该机构已开始对个别政治家旨在夺取国家政权的非法行为进行调查。

        乌克兰分析家认为,基辅的“广场革命”源于欧盟和美国。乌克兰危机的走向将取决于外部势力。俄外交部公开表示,基辅骚乱是西方姑息政策的结果。西方对乌克兰激进势力的挑衅行为视而不见,但却一直向乌总统施加压力。俄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发表声明说,乌总统亚努科维奇受到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

        舆论认为,乌克兰政府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发生在基辅的“广场革命”是由西方策动和支持的政治行为,而不是群众的民主抗议。西方为了达到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不惜采用街头革命的方式赶走民选总统,推翻一个民选的合法政府。

        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对策动和支持“广场革命”持反对态度。卡内基委员会美国国际协调项目主任斯皮德认为,美国和欧盟插手乌克兰事件是错误的,乌克兰的事情应由乌克兰人自己搞定。乌克兰应当根据自身利益,而不是美国,欧盟或俄罗斯的利益做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公开表示:“欧盟片面支持反对派,因而无法调解这场冲突。欧洲这种一边倒的做法是错误的。”另外,施罗德还反对制裁乌克兰。“目前制裁不会起作用,只能造成这个国家分裂,应由乌克兰人自己决定走哪条路”。施罗德拒绝作调解人前往基辅,他批评欧盟在乌克兰冲突中一边倒的立场。他认为,欧盟因为站在反对派立场而不适合担任调解人。

        2月20日清晨,反政府的激进分子向政府机关再次发动冲击。乌政府称,数名警员受到狙击手的攻击。警方在退却。一名乌议员表示,乌是总统制国家,警方和军方都在等待总统的指令。如果“政变”成功,乌将陷入可怕的内战,国家将面临分裂。从目前情况看,乌克兰的危机已经很难用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乌共领导人认为,在“广场革命”激进分子不允许反对派采用和谈方式化解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只能采取强力方式,对这场持续数月的“广场革命”进行外科手术式清理,唯其如此,乌克兰才可能恢复秩序。

        (本报莫斯科2月20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