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

    铸剑为犁需大勇

    方祥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1日   08 版)

        旨在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维也纳对话”将在3月份继续,维系着人们对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希望。伊核问题已延续了10多年,之所以长期困扰国际社会,是因为它关乎中东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关注维也纳“伊核问题对话”,原因也在于此。

        伊核问题的焦点是,伊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进行核研究并始终表示,其核项目只用于和平目的。但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西方担心其研制核武器。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在伊朗纳坦兹的一个核工厂发现了高浓缩铀的痕迹。伊朗随后停止了高浓缩铀活动,直到2006年重启,并坚称铀浓缩活动不违反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协议。美欧随即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要全面解决伊核问题,伊朗必须首先展示出政治意愿和解决问题的诚意。过去几年,伊朗虽一直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对话与接触,但在接受监督和核查方面,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采取拖延战术。同时,又积极推进核计划。2007年伊朗声称有3000台离心机,现在已超过1.1万台;有浓度3.5%~5%的浓缩铀7154公斤,浓度20%的浓缩铀196公斤。如放手让其发展,伊朗可在数月内获得浓度超过90%的武器级浓缩铀。有鉴于此,现阶段伊朗必须拿出“全面解决问题”的切实行动,以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而不是将“对话”视为替其核计划争取时间的工具。

        要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美欧大国必须站在对和平与安全负责的高度,展现危机管控能力。伊朗核计划的长足进步,首先让以色列感到坐卧不宁。以色列政府多次强硬表态,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不惜动用军事手段予以摧毁,如其2007年曾“奔袭”叙利亚核设施一样。此外,什叶派领导的伊朗积极推进核计划,也让该地区穆斯林逊尼派执政的沙特、阿联酋等国家感到不安。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早在2009年就明确表示,“如果伊朗得到核武器,我们也会得到。”更有消息说,巴基斯坦的140件核武器,有一半为沙特掌控,沙特可随时将其运回。显然,无论是以色列“奔袭”,还是沙特“运回”,都无助于伊核问题的全面解决,只会使问题复杂化。因此,作为“盟主”的美国,需要展示更多的危机管控能力,切实避免核扩散及相关问题。

        要全面解决伊核问题,有关各方必须拿出铸剑为犁的政治勇气,展现灵活和务实,迈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大步子。就在这次谈判开始前,伊朗方面透露,正在研制功率提高15倍的新一代离心机。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曾表示,“伊朗不应放弃浓度为20%的铀浓缩权利。”美方代表则提出,“全面协议”要关注伊朗弹道导弹。这些都不是好兆头,但愿这只是双方“心理战”的需要。对伊朗而言,需要将自己的核计划公布于世,全面接受国际社会监督和核查,以实际行动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对美方而言,不要节外生枝,要考虑经济制裁对伊朗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按“同步”原则,放松直至取消全部制裁。据悉,经济制裁使伊朗石油收入减少了约3/4,而石油收入要占其外汇收入的约90%。受此影响,伊朗货币2012年一年就贬值了约60%,最厉害时,物价40天涨一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应该说,通过和平对话,推动伊核问题得到妥善、公正、全面、合理的解决,符合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的利益。伊朗总统鲁哈尼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策调整,为和平解决伊核问题打开了一个窗口。伊核问题“日内瓦协议”已在执行,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谈判也已开启。但和平进程仍充满曲折,要取得预期成果,尚需各方付出更坚忍的意志和更大的努力。(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