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30日 星期四

    探 索

    “群众点菜政府配餐”

    ——厦门城市管理转变中的新举措

    马跃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30日   05 版)
    厦门市某社区,放学时间,家长和保姆从社区幼儿园接小朋友回家。CFP

        路上铺着红地砖,路面也很干净,自行车有序停放着……看着这个可爱的家园,广东厦门海沧名仕阁小区的居民总会唠叨起以前:门口堆满垃圾没人打扫,道路上污水横流无人过问,小区车辆经常随意停放。由于小区规模小,之前的物业公司已退出管理。然而,“没有物业,我们自己也能管理好小区。”小区居民们骄傲地说。

     

        对这样的变化,厦门人很淡定。在厦门,由居民自我管理的小区已经很常见了。厦门的城市管理正在经历转变,这种转变让厦门更加美丽。

     

    从“你”“我”变成“我们”

     

        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与建设中,很多市民会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似乎这些都由政府部门“包揽”了,自己也“插不上手”。

     

        如今在厦门,群众的感觉变了。在振兴社区的“民意墙”上挂的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居民建议。编号01的是“希望石亭小区能有一个休闲公园”。当初振兴社区征求居民意见,建设休闲公园成了居民呼声最高的事。如今公园建好了,居民将它命名为“民心公园”。居民们说,建这个公园是顺应了民心。

     

        努力帮助群众实现梦想,政府变过去的“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厦门出现“群众点菜、政府配餐”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广聚民智、广借民力,变单向指导为共同缔造。

     

        尝到自治甜头的小学社区居民李润泉乐呵呵地说:“现在小区的面貌改善太多了,我们还要继续争取政策,让小区得到更好的改造。”在小学路的一面围墙上,挂着小学社区书法兴趣小组的齐阿姨创作的诗:“过去她给我们回忆,现在我们给她美丽,未来相信一定更美。让我们携起手来,珍爱维护共同的家园。”

     

        从一首诗到厦门群众的谈吐,称谓从“你”“我”变成“我们”,已经没有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隔阂的痕迹。

     

    “微自治”和“民意义工”

     

        兴旺社区有个“知心亭记”,记录着每位居民自发为修葺亭子付出的努力。出资的,出点子的,投工投劳的,都一一在案。谁能想到,知心亭原为“烦心亭”。这里曾经是居民一处休闲场所,因风吹日晒,逐渐出现掉漆、天花板落灰等现象,成为社区闹心的一角。

     

        在厦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现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几栋楼为一个单位,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成立“微自治”小组,“微自治”的方式受到了居民的肯定和欢迎。

     

        兴旺社区就是这样调动起居民自治的积极性,这里有被誉为福建省居民自治的“孵化器”——“四民家园”,具有“民声倾听室、民情调查队、民智议事厅、民心服务站”等功能。后来镇海社区、曾厝垵社区也产生了居民议事会制度、“群言堂”等机构,这些机构发动社区党员、居民、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等成员代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

     

        在不少人看来,自己的“角色”就是当社区的主人,把社区管理好,比如认领绿地、社区“家具”等。这些人都被称为“民意义工”,只要对社区有益的事,都是他们的事。

     

        这些“民意义工”在“微自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宣导员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在百米长的老街上,他们坚持清扫路人随意丢弃的垃圾。“几个老人,每天3小时不停地在你眼前捡你扔的烟蒂,扫你扔的垃圾,脸皮再厚的人也会不好意思扔垃圾啊。”新华路一位小吃店伙计告诉记者。

     

        在厦门,这支以普通居民为主体的文明宣导队已经有上千人,他们正努力守护着美丽家园。

     

    亮起“生态招牌”

     

        走进海沧东孚镇寨后西山村,一块金灿灿的铜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自强社”。

     

        在村民的自发组织下,猪圈变成了凉亭,臭水塘变金银潭……

     

        “自强社”乡贤理事会成员谢永良一脸自豪地说:“金潭、银潭托起和谐亭,连接幸福桥,多美啊!以后要是村里谁生活不顺心,来我们‘和谐亭’坐坐,保证心情愉悦。”

     

        让农村更像农村,生态成了农村最亮的招牌。

     

        今年74岁的云头村村民林鹭田每天都要去田边散步。他说,他在云头村生活这么多年,感受到的变化之一就是这两年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云头村最大的魅力在哪里?“是这里的原生态。”村里的退休教师卢会群一语中的。在村民看来,可以预见的美好未来已经触手可及:在村庄入口、祖厝等地各类观赏性花卉和树木都陆续种上;村内主干道两侧人行道、排水沟也正在建设……这里已被打上“省级生态村”的印记。

     

        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丽,是当地老百姓最热盼的事情。在厦门,村民的自治自强已经不再只体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这种潜意识里的自强,也唤起了他们的文化自觉。他们喜欢上了吹拉弹唱的生活,并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让生活过得和谐而且有滋有味。

     

        在厦门,农村文化品牌从小打小闹到名声大噪,就不得不提翔安的“三子文化”。这个来自民间,最具本土特色的“三子文化”带有最鲜明农村文化自强“味道”。“三子”是指,“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以及“孩子竖笛演奏队”,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为“汉子”“嫂子”和“孩子”。“汉子拍胸舞”和“孩子竖笛演奏队”都拿过大奖。“嫂子合唱团”则拿过世界合唱节比赛的大奖。走出厦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三子文化”赢得了掌声,更赢得了自信。(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