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月亮代表我的心》……一首首中外名曲回荡在河南省济源市文化城大剧院,白俄罗斯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日前带来的新春音乐会,让现场上千名听众陶醉其中。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河南济源采访,只见济源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济源市委书记何雄告诉记者:“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创作文艺精品,就是要让城乡群众享受越来越新的文化。”
环境整治重现蓝天碧水
耳边是碧水过坝的潺潺水声,阳光洒在整洁的柏油马路上,晨练归来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这样惬意的场景,在济源不必刻意找寻。
52%的林木覆盖率、40%的绿化覆盖率,连续7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作为中美低碳城市试点示范项目6个试点城市之一,济源市的生态转变可用“显山、露水、见林”来描述。
曾经“因厂而兴、厂在城中”的济源市,经历了艰苦的“项目进川”工业布局调整后,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经济转型。
环境整治不止在城市。济源市完成了25条主干道两侧260个村、居委会的综合治理,全市70%的村庄绿色环绕、树木围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
“蓝天碧水也是文化。”济源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宇燕说。如今,中心城区、产业聚集区、新农村社区,正越来越和谐地点缀在王屋山的蓝天碧水之间。
文化惠民提升群众幸福
作为河南最早免费开放“三馆”的省辖市,济源市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的年流通人次达68万。文化“零门槛”,不仅惠及城区居民,也让乡村群众感受到了幸福。
“从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起,济源就着力打破城乡瓶颈,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济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星说。
市财政补贴每个镇10万元,镇财政出资20万元——连续多年的硬指标,带来了各镇文化站硬件设施大变化。济源累计建成了270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10个镇文化站、27个社区文化中心完善了设施配备。
扶上马再送一程。为了让农村文化中心的文化广场、篮球场、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电教室充满活力,济源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持续扶持。
“每当有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我们都提前吃完晚饭,跑到村里的文化大院去占位。”轵城镇长泉该村村民李建平高兴地说:“一月一场免费电影,不出村就能看到,真方便。”
精品佳作擦亮群众眼睛
“莫道女人柔,休说女人弱,王屋山的女人撑起山一座……”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讲述了王屋山下一位普通妇女彩云,在外出承揽工程的丈夫意外身亡后,冲破重重阻力、替丈夫还债的感人故事。
“文化不是图热闹,要用精品擦亮群众的眼睛,感染群众,打动群众,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军星说,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王屋山下的女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济源市围绕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创作的这一力作,2011年推出当年就获得了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紧接着,他们又请来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对剧情、唱段、念白、服装、音乐、舞美等进一步精雕细琢。演员更是全身心投入,饰演女主角的青年演员刘雯卉说:“我自己就被彩云的精神感动了,只要一上台,我就不是刘雯卉,而是彩云了。”经过反复打磨,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刘雯卉凭借剧中的精彩表演首获“梅花奖”。去年,行程4000多公里,《王屋山下的女人》在河南省进行了历时半年的巡演,还远赴台湾交流演出。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说:“这出戏的成功,印证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正能量作品市场依然广阔。”以《王屋山下的女人》为新的起点,济源市正在加强创作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创作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本报记者 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