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的一天,莫斯科斯拉夫姑娘饭店迎进了五十余位不同肤色的女画家,她们来自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顿时让这家具有历史意义的老饭店变得热气腾腾。俄罗斯主办方关于本次活动的创意源于两年前的国际“三·八”妇女节一百周年,主题是春天的嘉年华。
对我而言,此行意义非凡。当我还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十一二岁小女孩时,曾跟着双亲两次到过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契斯恰柯夫画廊、普希金纪念馆、穆希娜的雕塑,甚至是街道和商场,不断勾起我儿时幸福的记忆。记得一次我们全家在莫斯科河岸上散步,微风吹鼓了我的花裙子,父亲抓拍了这一瞬间,也留住了我和莫斯科永远的情缘。重踏这座名都,扶着石砌的围栏眺望缓缓流向伏尔加河的碧波,我在画展开幕发言时对俄国观众们说:“五十六年前我到过你们的祖国,我爱莫斯科!”
幸运的是恰逢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全国放假两周,天气也从刚抵达时的阴冷骤变成晴空万里。电视里24小时轮番播映有关节目和抗击法西斯的影片,采访亲历者和昔日英雄。幸存的女战士们每年都会受邀来莫斯科参加庆典,今年就和我们住在同一家饭店。她们胸前别满金灿灿勋章的身份和眼神里透出的光荣感,正好与酒店门口一尊尊女战士雕塑吻合。有天早餐我忍不住向一位老太太打招呼,她的镂花衬衣领浆洗得雪白,稀疏整洁的灰白头发像战争时期那样编成辫子盘在头顶。我用依稀记得的俄语问候她老人家,她自豪地告诉我:“我参加过列宁格勒保卫战!”
硝烟早已散去,莫斯科处处洋溢着隆重热烈的节日气氛,那些耳熟能详的战争宣传画满城悬挂张贴,却被湮没在彩旗、鲜花、阳光以及姑娘孩子灿烂的笑脸里。如此强烈反差,置身其中,让我一次次怦然心动又心旷神怡。
5月10日下午,当地画家志愿者带我们参观完克里姆林宫,大家散去,我和小友丹丹留在了红场。我的目的很简单,在我看来,好容易来一趟莫斯科,不好好画一下红场将虚度此行!
太阳正足,是那种午后日落前光线最充足的时段。我们选中一家广场边的餐厅,店外摆桌,撑着一把把遮阳伞。不买点什么就到人家地盘画画不合适,便简单点了两杯最廉价喝的,然后泰然地在最靠外的椅子上坐下,身边的那张餐桌便成了我摆画笔最合适处。
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了,呈现在眼前的红场笼罩在一片神奇之光中,犹如一个童话。东正教典型的建筑群,赭红色宫墙高高耸立,金和绿镶嵌,一座挨着一座,在有坡度的广场地面上向远处延伸,直到被泛出淡粉淡黄的天边。喜欢画全景的我,这次又有点贪,开始很想画一张贯穿整个广场的画,但很快发现这半尺长的速写本不够大,否则比例会失真。事后证明后来选择的构图集中突出克里姆林宫的画面,实为聪明之举。
我就这样忘情地表达着,眼看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最大威胁是阳光不知不觉从强烈渐变朦胧。我叫丹丹帮忙涂色,给她挑好一支淡蓝色铅笔,我说你尽管大胆涂这天空。此刻的我仿佛不在作画,我简直像天上的织女,用五彩丝线编织我心中的莫斯科。
那隔十五分钟响一回的塔顶钟声,我再熟悉不过,我们一家人曾坐在钟塔下倾听,它是怎样激荡过我们的心。1941年11月7日,检阅后的年轻红军战士冒着严寒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赴前线,那是一条生与死的不归路,他们中许多人永远没有回来!
我的画感动了悠闲沐浴在夕阳下的餐馆邻座,还有路过的游客。他们对一个中国女画家的赞美升华了和平与友谊的境界。
我想,我就是一个艺术使者,我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