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所电影放映厅于1896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开张,电影商业化进程真正拉开了帷幕。电影海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也随之出现,用“孪生兄弟”来形容电影海报和电影的关系真是恰如其分。它先于电影一步,置于繁华之处,吸引观众进入影院。最早的电影海报朴实无华,是一种在木板上注明放映信息,由广告员把两块广告板挂在身上的“三明治”形式,但很快就被新的创意所取代。法国著名设计家朱尔斯·谢雷特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商业招贴画之中,创造了应用于电影商业的新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篇幅中通过大量有效信息介绍主创团队、打造明星阵容、烘托故事气氛,由于画面精美别致,构思独特巧妙,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这一形式很快被观众和市场所接受。
《摩登时代》是艺术大师卓别林向无声电影的告别之作,也是他有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工人境遇,决心通过电影为之呐喊的经典之作。虽然20世纪20年代电影已经进入了有声时代,但卓别林依然认为丰富的肢体动作远胜过苍白的语言,滑稽的情节设计更能调和人们心中的苦涩。标准的工装、机械的动作,卓别林以独到的手法在银幕上展现了一幅幅世间千百万忍受压榨的工人和落寞失业者的群体像。
《摩登时代》的电影海报有40余张,其中大部分为手绘作品。虽然当时的卓别林在银幕上已逐渐摆脱了流浪汉的形象,但一顶黑礼帽、一把弯头拐棍、一撮滑稽的胡子已经深入观众内心。这谦和的滑稽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繁华社会底层的平庸小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流露着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和无奈。他们忙忙碌碌却失去工作,他们流浪街头却笑面人生。这不仅是对社会现实和人间百态的映射,也是对人性的思索和拷问。让观众在笑声中心酸流泪,又在泪水中憧憬未来。
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启,使电影收获了更庞大的观众群体,各电影制片厂开始增加电影产量,进而引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电影广告——海报也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上世纪初较高文盲率的现实,要求电影海报以一种能够为普通大众所理解的、醒目刺激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摩登时代》用精练、简洁的文字烘托出卓别林这一影片焦点人物和“摩登时代”的鲜明主题,轻而易举地让观影者产生对角色及影片内容的浓厚兴趣。它的海报大多采用鲜亮、跳动的颜色,不仅能够起到吸引眼球的绝佳效果,还传递出影片明快、幽默、诙谐又略带忧伤的风格。
《摩登时代》海报中的机械元素——齿轮、流水线、扳手,作为一种符号,让观影者切实感受到工业时代呆板、冰冷的金属感。人们自古对机械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化成了现如今沦为机器奴仆的怨念。被套在齿轮上的查理,无法摆脱单调的机械节奏,正如捆绑在生活齿轮上的每一个人,在工业时代里被裹挟着向前翻滚,直至不知疼痛,直至麻木不仁。
能否让大脑摆脱机械化的模式找回情感,能否让双眼看透机械化的表象重归真实,从查理到现在,机器时代已历经百年,可我们依然在探寻、思考。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