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心里有数好作画

    何家安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17日   11 版)
    华山图(中国画) 罗 铭

        我在西安美院学习时,跟随罗铭先生学习山水,当时罗先生已是70高龄。

        1985年初夏,罗先生带着我和另一位学生小曹去庐山写生,临行时,刘文西院长再三叮嘱我们要照顾好老师的生活,注意安全。罗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昌明艺专,师从王一亭、贺天健、黄宾虹等艺术大家,他的笔墨路数可以说是自明清以来正宗的一脉相承,能碰上这样的老师并跟随其学习是我们的福气。我们一路行车住店,翻山越岭。在路上,罗先生给我们讲了很多画山水画规律性的东西,如山脚水口、左实右虚、大幅小景、小幅大景等。有一次我们在庐山画望江亭,当时我们离望江亭约有两公里,一般以画面来讲,望江亭只不过是山头上一个很小的点景建筑,只需几笔勾一下轮廓就可以了。可是罗先生硬是柱着拐杖爬到山上的亭子里,当他弄清楚亭子有几根柱子和横梁后才回到原来写生的地方。其实在他的画里,我们根本辨认不出亭子的柱子和横梁有多少,但他告诉我们:“画画时要心里有数。”这就是中国画的观察方法。从这个很小的建筑引申到山川万物,我心中豁然开朗。

        在庐山画院,几位画家合作一幅大画,大家让罗先生开笔,罗先生拿一支大笔,羊毛干巴巴的,像是有些日子没用过了,他拿这支笔直接在砚台里蘸满浓墨汁后便开始画松树,他画得松树很黑,黑得痛快,黑得有精神。我由此悟到,很多人的画不温不火,是因为胆量不够,如果把笔打湿再醮墨是出不了这种效果的。这道理虽然简单,但你没见过老先生画画,就很难悟出这一层。后来当我在画家江文湛的花鸟画里看到这种干枯的黑时,便知道这种用墨方法的来历了。他作为罗先生的学生,把这种枯黑引用到花鸟画中,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上世纪50年代,罗铭与李可染、张仃共创写生画派。三人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写生作品展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开中国山水画一代新风。1952年,罗先生应徐悲鸿先生邀请,进入中央美院任教。此后,罗铭每年必有两三次出行写生,每次不少于一个月。1991年,我陪他在大别山写生,时年已80岁高龄的罗先生在山头上一画就是三四个小时。当时,他住在罗山县文化馆临时腾出的一间屋子里,每天在馆长家吃饭。对简陋的接待条件,他毫不介意,临走时,他还为文化馆和许多工作人员无偿画了画。当时他的一幅四平尺画在东南亚拍卖行拍到四五万元人民币。

        罗铭的作品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他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传统笔墨的驾驭能力已经进入化境。我在他家替他整理过画稿,其数千件写生作品非常精彩,既没有发表,也没有展览过,这些作品代表了先生的最高艺术成就。上世纪90年代,艺术市场已初具规模,很多画家都在为宣传、炒作、卖画和笔会奔波着。罗先生不善炒作,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写生和创作上。

        先生故去多年,每当想到先生的音容笑貌,心里便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酸楚。恩师的教诲和人格操守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在他未尽的事业上不断进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