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被誉为大师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国学大师、文学大师、医学大师、工艺大师、美术大师、烹饪大师……他们或是被人戴上大师的桂冠,或是自矜可入大师之列。此中当然有名副其实的,但也很有些只是在某个领域稍有成绩,或在某个窄小的地区略有名声而已,离大师还有不近的距离。
湖南作家王开林今年出版了两部专著,写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二校立世以来,在史论中有定评的“国士”“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梅贻琦、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胡适、黄侃、梁漱溟、刘半农诸公。作者在自序中说:“国士特立独行,大师苦心孤诣。大师是一个国家的学术重镇,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科学领域之翘楚,他们具备异禀、长才、创意、通识、洞见、雅量、傲骨、良知、使命感和责任心。”又说:“恰恰是大师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最终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可见大师的称号,是不能随便赠予的,更不能慨然自命。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曾执掌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亦云:“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一个大学,因有众多品行高洁、学问精深的大师级人物,方可誉声四播。至于学校有多少面积,有多少教职员工及学生,有多少高楼大厦及硬件设备,并不怎么重要。
闻一多既是学富五车的名教授、卓有造诣的著名诗人,同时又高张爱国主义的旗帜。他供职于清华大学,也曾短暂地任过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当时任湖北税务局局长的吴国桢,是闻一多的清华同窗,后来又读过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的博士,他希望在文学院当个兼职教授。闻一多认为其水平不够,断然拒绝。这种公正、公允、不徇私情,是大师之风,令人敬佩。
还有国学巨擘章太炎的传人黄侃,是一位语言学家、文学家。他读书多有神悟,于国学堂奥无所不窥,在文字、音韵、训诂一途,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苦心钻研,定古声母为十九、古韵母为二十八,成为汉语言音韵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当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钱粮胡同徐家宅院时,黄不怕连累前去探望,并以“研究学问”为名,入侍老师。
著名学者柯文辉在《陪画散步》一书中认为:“大师,应是拓宽人类审美疆域,提供空前的审美观与审美内容的杰出历史人物,能形成流派,在国内外享有极崇高威望。”当一个年轻人问他何谓丹青大师时,他说:“香港报纸上好多都是大师,于是贬值了,满街都是。那怎么办呢?我想,我希望大师这个帽子不要随便戴,还是要给它一点尊严。”
古人对大师的称谓,早有界定。其一是古代乐官名,《周礼·春宫·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其二是佛教徒称佛为大师,《瑜伽师地论》:“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也称有德行的高僧为大师,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大师铜梁秀。”其三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汉书·伏生传》:“山东大师亡(无)不涉《尚书》以教。”此处指的是大学者、名教师。《礼记·檀弓》:“旷也,大师也。”这里指的是师旷,为春秋时的著名音乐家。
其义与大师相近的是大家,原指高门大户人家,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后引申为著名的有造诣的专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李杜始”,指的是诗界大家李白、杜甫。
大师、大家的衔头,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人赠、自命都得慎之又慎。
梁漱溟说:“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如果对于自己没有办法,对于一切事情也就没有办法。”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忠告。
(作者为小说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