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经济观察

    期盼“热词”成常态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16版)

        “负面清单”一词,因上海自贸区的启航而成为时下的“热词”。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所列的9项主要任务和措施中,“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位列第三,排名仅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之后。

        作为国际上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简化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同时扩大开放。在外资准入方面更加透明,对于增强外资信心,鼓励、吸引外商投资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一字之差,却是政府管理思维的巨大转变。转变暗合中国改革开放循序渐进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思路。同时,在期盼着改革创新带来的红利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发展动力的今天,“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带给人们的积极联想很多。

        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对外资的吸收都高度重视,全球资金处于高度流通之中,哪里政策宽松,环境开放,有投资前景,哪里就能成为外资进入的“洼地”,既然我们认准了“负面清单管理”是一种能够提高效率、促进经济活跃的模式,就没有必要限制在部分地区推行,应该大张旗鼓地让它在全国通行。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仅仅在外贸领域引起普遍热议,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热词。有人断言,此种管理模式与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一致,该管理模式一经推广,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抓手”。

        据报道,按照“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未列入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一般项目,最快4天企业可以拿到营业执照、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等。通过减少直接管制而更多采用间接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相较于现实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办成一件事要盖100多个章,办完一件事要好几个月的低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转令人眼馋不已。人们呼吁,目前仅在上海针对外商投资试点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应该推广到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推广到政府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负面清单”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外资,对本国企业更应该如此,“因为市场秩序不管对内资外资都应该是公平的、非歧视性的”。

        人们期盼“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热词”变常态,这一模式的全面推广将对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提出巨大考验。

        在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看来,目前对企业投资准入实行的审批制度至少有三方面问题:一是资源错配;二是宏观调控边际效率下滑;三是腐败频发。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公开、透明、高效运转,有望终结目前审批制度的弊病,被看作中国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其能否发挥实质性作用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负面清单”涵盖的内容;二是隐性壁垒能否消除。

        首先,“负面清单”涵盖的内容非常关键,绝不是一些人拍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必须有科学的决策过程。“负面清单”的制定需要基于广泛的调研和试验,逐步分领域、分保留比例、分步甚至分区域来实践,从而实现有限度的突破。

        其次,实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意味着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有权进入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类所有制企业真正实现了公平竞争。例如,民营企业早已被获准进入某些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行业,但至今在那些行业中,民营经济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这诚然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各方面实力有关系,但更与存在各类隐性壁垒密切相关。

        因此,要想“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热词”变成常态,项目核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支持等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也需要及时跟进,各种隐性壁垒必须同步消除,才能避免“负面清单”制度落入与“非公36条”类似的尴尬。(新闻观察员 张 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