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寻找最美养路工

    带着书本上路

    ——记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丽水养路工聂如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16版)
    图为本报记者杨君在沥青拌和站前采访聂如伟(右)。本报记者 郭丽君摄

        浙江丽水灵秀的山水间,蜿蜒的公路仿佛玉带缠绕。

     

        聂如伟,便是这美丽公路的守护者。一副500度近视眼镜,一身橙色工服,今年40岁的他是全国公路养护系统中小有名气的“技术革新能手”。凭借2011年在交通技术比武大赛中的优异成绩,他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只颤抖的手

     

        当记者与聂如伟握手时,他的手有些颤抖。这与一台机器有关。

     

        自从2001年单位从意大利引进这台沥青拌和站,意大利技术员扔下一本全英文机械说明书就走了。这台价值1000多万元的沥青混凝土拌和机械设备,关系着整个丽水公路沥青的供应。当这台近30米高的“庞然大物”耸立在眼前时,聂如伟震撼了,但当这台“大家伙”出现故障时,聂如伟却犯愁了——机器安装完毕后,厂家的人就离开了。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仅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聂如伟开始了自学,对着字典和电脑,一字一句,经过两年多的“硬啃”,硬是记下了全部操作流程和各类术语,全面掌握了这台机器的工作原理和运转方式。

     

        一次维修过程中,设备的闭合气缸突然弹出,打飞了聂如伟无名指、中指的两片指甲,灼热的沥青烫伤了脸。因为伤到手部神经,这只手会莫名地颤抖,已不听大脑控制。平时修理带来的伤疤带给他伤痛,也让这个意大利“洋家伙”变成了他的“老朋友”。

     

    一颗倔强的心

     

        沥青拌和站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粉尘,这曾让生活在周边的百姓苦恼不已,而从国外进口一套除尘设备,费用高达100多万元。

     

        “凭什么外国人能搞定的东西,我们搞不定?”他开始一门心思搞起除尘研究。

     

        “我每天醒来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他的妻子华菊仙说,“只要一趟到床上,他脑子里都在检修,一想到故障可能性就立马跳起来作记录。”

     

        经过两三个月没日没夜的摸索,他成功改造了回收粉尘处理系统,不仅改善了拌和站基地周边的环境,也为单位节省了90多万元。

     

    一个美丽的梦

     

        9月25日,330国道的丽水-青田段要进行大修,聂如伟必须在此之前把沥青拌和机整修完毕,及时给工地供应沥青。他是整个丽水市唯一能整修这台原装进口拌和机的养护工人,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996年聂如伟从父亲手中接过扫帚和铁锨,时年23岁的他看到了父辈的艰辛。“时代在进步,一把扫帚一把铁锹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需要的是技术、是创新。”如今聂如伟的家里,工程机械类书籍堆了满满一个书架。

     

        结婚十三年来,别说是结婚纪念日、生日,聂如伟连节假日都很难跟家人一起过。今年以来,聂如伟的双休日全都在工地上度过。说起丈夫的工作,华菊仙告诉记者:“这是他喜欢的,也是为了让道路更畅通。”

     

        聂如伟有一个梦想。

     

        “我希望有一天,咱们养路工人都能坐在电脑屏幕前,拿着鼠标,或者拿着遥控器,让机器人完成所有操作。”聂如伟笑着说。(本报记者 郭丽君 冯蕾 杨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