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人熊大战”背后的精神追索

    ——评中篇小说《猹》

    作者:罗玉华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2日 14版)

        陈河的《猹》(刊于《人民文学》杂志2013年第7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小说。人与浣熊长期对峙、斗智斗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陌生的情境之中。在这里,人与动物争夺生存空间,动物大摇大摆地放肆,人类小心翼翼地防守,法律的天平倒向动物,人在焦虑烦恼中度日如年……陈河运用了历史悠久的民间叙事模式,把这个“人熊大战”的故事演绎得一波三折。

        这是一场另类的“道魔斗法”。为了捍卫家园,“我”使尽浑身解数,但强大的对手浣熊却不依不饶,一场此消彼长的持久战蓬蓬勃勃地拉开了大幕。

        在紧张刺激的“战争”间隙,陈河还镶嵌进一个个的“套盒”。这都是一些貌似离题的社区生活轶事,它们在舒缓紧张气氛的同时也将小说的阅读空间填塞得满满当当。于是,读者期待中的正面对决一次次地被延宕。作家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那些平实质朴、悠然自得的闲笔也把一个多元文化社区的日常生活描绘得杂花生树、摇曳多姿。就这样,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一股悠然安定、丰实饱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通过这些闲笔,陈河对“我”所在社区的日常生活给予了细腻的审美呈现,从而使《猹》的写作顺畅地接上了“地气”。但这股“地气”总让人觉得既新鲜又陌生,既能会心一笑又不禁惊疑错愕,因为它有着别具一格的生态样貌。它是把中国的种子、中国的根移植到了加拿大的土壤里,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思维、观念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共同汇聚交融成一个多元混杂的人文生态环境。

        当西方的律法秩序遭遇东方的机灵权变,当西方的游戏规则遭遇东方的含混圆融,当西方的生活理念遭遇东方的固有思维,怀抱着多元融合理想的社区居民,应该怎样顺应人文生态的变迁呢?而主动选择生命移植的新移民们该如何实现顺利扎根的期望呢?小说中,陈河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些问题,也不刻意展示和放大两者间的冲突,而是采用了“软着陆”的方式,在日常事务中揭示出生活的尴尬与错位、人性的可笑与可怜。

        由于法律的震慑,“我”不得不对浣熊的侵扰再三隐忍,但面对枫树的灾变,“我”却灵活发挥了主动性,来了个先斩后奏。为了彰显公民的身份,对政治选举“我”是有票必投,但“至于投票给谁那就随心所欲就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我”尝试科学堆肥方法,可终究不如传统经验来得痛快淋漓……新移民时常在两种文化两种思维理念中徘徊摇摆。他们主动顺应所在国的制度规则,接受日常生活的再教育和再塑造,同时他们又悄然改变着所在国的文化和生态,修正并扩张了多元文化的边界。于是,华人新移民大搞家庭聚会引来了小动物对社区的顽强进驻,一本正经的竞选联谊会成为了华人推销员的推销派对,为了保证子女进入名校,华人新移民争抢“学区房”推高了当地的房价,出于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我”对邻里关系作出了错误的评估,导致了“我”的被捕……在对这份多元混杂的生活境遇进行观照与审视时,作家的眼光和心态始终是平和的,甚至带着轻松的调侃与幽默的讽刺,但作家的写作意图却绝不轻浮。

        《猹》的故事,从表层看不过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社区之间的小尴尬,但从深层看则是一个关于“适应与融合”的隐喻,一个关于从因袭的思考模式中突围的寓言。诚然,对于人与人的世界,我们可以成熟理性地应对,甚至时不时打几个漂亮的“擦边球”,但潜意识深处一些顽固的价值理念却是难以驱逐的幽灵。即使华人新移民飞散到了新的国度中,即使他们在人际间取得了与周遭的和谐,但那些幽灵仍在主宰着他们的思维,左右着他们的言行。

        《猹》所要追踪的是这样一个幽灵:在中国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天地万物,惟人独大,“俯视众生”成为了扎根于潜意识深层的顽固定见。所以在与浣熊的对决中,“我”本能地回到了文化记忆中,本能地化身为闰土,举起了钢叉。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陈河特意选择了平视的角度,把人与动物拉平来看,让读者在收获故事的同时也收获了思考。(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