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

    文论之苑

    “热带的旋律”

    ——试论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独特性

    王丹红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30日   14 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日益增多,新一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热潮应运而生。在中国大陆,以厦门大学为主体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自1987年开展工作以来,迄今已经有26年了,成果丰硕,被称为国内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此间,共召开了9届研讨会,着重探讨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的历程及特点。这些成果突出地表现在出版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丛书》20多种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辑刊)11辑。它们围绕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及前景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其中,庄钟庆等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及周宁主编的《东南亚华语戏剧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也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一支。最早兴起的是新马华文文学,随后是印华、泰华及菲华等新文学,它们均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如何鉴别东南亚华文文学呢?有人主张把写作者是否加入诸国国籍作为依据。这显然不太符合历史和现实。衡量是否是东南亚华文文学,主要体现为创作上能否用华文表现东南亚人民,特别是华族人民的思想感情,至于国籍要作具体分析。譬如说东南亚华文文学形成期,不少作者是华侨,后来才逐渐加入各国国籍,直至今时还有一些东南亚华文作者是中国籍的,因之以作者是否加入东南亚国家的国籍,作为判定其作品是否属于东南亚华文文学范畴的主要依据是不充分的。

        文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还在于如何界定侨民文学,侨民文学是否属于东南亚华文文学。有人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从侨民文学或华侨文学发展到本土文学的。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事实上,华侨或侨民指的是身居域外,特别是东南亚的中国人。华侨文学或侨民文学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具有两重性,既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各方面探讨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独特价值,是学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他们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尽管表现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侧面,然而其主体部分却是反映东南亚华族的苦难史及奋斗史,这是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华彩乐章中的主旋律,是其他华文文学不能代替的。譬如,印尼黄东平的“《侨歌》三部曲”,反映19世纪以来,东南亚华侨华人特别是印尼华侨华人反对荷兰殖民主义及日本侵略,建立自己家园的历史。而印尼林义彪的长篇小说《千岛之梦》,描绘近现代印尼华人与当地人民共同反抗侵略,进行经济建设的图景。当然,也有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华人的变化,如马来西亚方北方的长篇“马来亚三部曲”,表现马来西亚华族从侨民走向公民的历程。泰国巴尔的长篇《湄河之滨》提出海外华人如何抵制外来的歪风邪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问题。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重视表现华侨华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同时也提倡题材多样化,没有什么禁区,但必须具有华族特色。上世纪50年代,菲律宾华文报纸《华侨商报》在其副刊版上陆续刊登一批小说,随后编成《商报小说集》四辑,铺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菲律宾的社会生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事件与生活细节。骆明主编的《新加坡文艺年度选》,已出版十多册,集中展现了十几年来新加坡华族的种种关系及变迁。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在塑造人物和典型时,非常注重南洋色彩,又能千姿百态。《侨歌》中的李熙昌,有着商人的性格特征,如追逐利益,又不乏善心,但对伙计专横,对外来的欺压时而无可奈何,时而奋起反抗。《树大根深》中的橡胶种植园主人华仁,在创业过程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仁义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素养,但也没有回避他作为大“头家”的局限性。《千岛之梦》中的老华侨“白大头”被认为是“传统道义与现代市场经济融合的一个新典型”,新华侨周密被视为“复杂人性的典型”。诸如此类的人物长廊,突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艺术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环境描写方面,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热带气息扑面而来。苗秀被称为“热带型”小说家,笔下的自然风光总是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人物活动相联系。赵戎擅长描写南洋风情,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司马攻作品中的泰国景物蕴含文化内涵。类似作家不胜枚举,共同谱写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主旋律。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不但内涵、题材、人物形象、环境等都具有独特性质,有别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华文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如此。先谈语言,中国新文学的语言形式是以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即现代白话为主,融合多种语言成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语言形式大致如此,不过在融合多种语言成分上有所差异,它较多地融合了东南亚各国独有的语言,还有中国福建、广东等地的方言。

        体裁也是作品形式的一部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作品的体裁,有不少新的创造。如诗歌,由东南亚华文旧文学的格律诗转化成新文学中开始出现的自由体新诗,如林蝶衣从中国大陆引进新诗,后又从台湾引进现代派诗歌形式,近年又有岭南人、曾心等提倡的小诗等。骆明的杂文虽然有着鲁迅的笔调,但“普通的读者也容易领会”。长篇小说既学习中国传统,又消化外来的影响,如《破毕舍歪传》《风雨耀华力》等,既师法中国传统小说又加以变化。《侨歌》也不纯粹按照西方现实主义长篇布局,而是自成一体的。短篇小说向着微型小说、闪小说方面发展。由此可见,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时俱进,不断变化。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作者群的构成,也是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特点之一。东南亚华文写作者基本上都是业余的,这在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华文作者队伍之中是少见的。华文作者身份各异,有教师、商人、公务员、学生、家庭妇女等。写作凭借的是对华文的一腔热忱,没有太多的功利性考虑。有的笔耕不辍,持之以恒,如新加坡的骆明、文莱的煜煜、印尼的林义彪、菲律宾的柯清淡等老一辈作家,是东南亚华文文学星空中耀眼的群星;有的曾经辉煌,随之潮起潮落,时隐时现,甚至完全隐退,如文莱的傅文成,曾以《避世圃随笔》蜚声文坛,却又销声匿迹几十年;零星闪现、偶有创作的年轻写作者更是不计其数。写作队伍不太稳定,也是突出的特点。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以华文为语言形式,书写了东南亚各国的社会风情、历史变迁、文化习俗、心理特征及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南洋风格,尤其是运用了东南亚各国华族的本土意识、艺术形式表现各国人民的多彩生活,特别是当地化的华族社会生活及华族人民的精神品格。于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民族性与本土性水乳交融在一起。因之,东南亚华文新文学是东南亚不同国家文学的一部分,其文学成就颇有国际影响。如《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东南亚卷》收入多篇小说及报告文学。还有散文、诗歌、中短篇小说等也在中国大陆发表、出版,或译为外文发表。印尼黄东平的话剧《红溪》曾在美国《时代报》连载;菲律宾云鹤的《野生植物——云鹤短诗选》被译为葡萄牙文,收入《奥运诗选》,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朗诵;新加坡方修的《马华新文学史稿》被译成英文……东南亚华文新文学以别具一格的璀璨风采亮相国际舞台,奏响了一曲动人心魄、火辣风情的热带旋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