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回答了“为何还需要鲁迅”

    ——读《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张淑贤 高志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30日   14 版)

        鲁迅对于21世纪的文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远离鲁迅会造成哪些后果?鲁迅对现代汉语表现力的提升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由葛涛牵头主编的《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10部书籍的阵势,邀请10位名家“聚集一堂”,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应。

        钱理群的《活着的鲁迅》,从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的比较中发掘鲁迅不同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基于鲁迅去世后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后人的事实,他特别谈及鲁迅带来的精神启示,尝试把鲁迅作为现代的精神资源,期待建立幸福、真诚、充满爱与和谐的社会。王富仁的《中国需要鲁迅》从文本分析到思想纵览,认为鲁迅可以使我们与现实人生、与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认为中国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孙玉石的《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既有作者发现的鲁迅佚文的详细考证,又有深刻的文本分析,并且通过对《野草》的探索,将研究的触角伸向鲁迅精神世界的深处。孙郁的《鲁迅与现代中国》,从鲁迅精神特征到鲁迅遗风,深入考察了鲁迅作为狂士的苦行者之路,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洞察相映生辉,加上酣畅淋漓的书写,构成了这部文集的特色。

        杨义的《鲁迅文化血脉还原》,通过“重读鲁迅小说与本国文学之关系”和“鲁迅诸子观的复合形态还原”等,为鲁迅找寻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离开传统文化,鲁迅不会是那个伟大的鲁迅,鲁迅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中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高旭东的《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将鲁迅置身于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漩涡中加以剖析,比较了鲁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文化选择,以及由此造就的新的文化传统。鲁迅表现了中西文化撞击所造成的深刻裂痕愈合的可能性与前景,表现了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文化危机与复杂性,同时又把刚刚产生的现代汉语的表现力提升到令人惊叹的程度。这才是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学人研究他的原因。黄健的《孤独者的呐喊》集中展示了鲁迅对中外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鲁迅对于新文化、文学的创造和影响,认为要真正认识鲁迅思想的独特性,就必须正视他内心的紧张、矛盾和复杂性,认识他的多疑、忧郁和孤独的心理气质与性格特征,并将其置于20世纪的时代语境之中加以审视,方能发现他思想的深邃、独异和心灵世界的博大。

        张富贵的《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认为鲁迅不只是为民族留下了精神追求的刻度,而且给我们评价历史与现实提供了一种最有力、最恰当的言说方式。把鲁迅的思想与当下环境对接,愈发感觉到鲁迅的深刻与高大。杨剑龙的《鲁迅的乡土世界》,对“鲁迅乡土小说的意象分析”“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鲁迅及其周边的乡土作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而确立了鲁迅作为现代乡土文学开创者的地位。张梦阳的《鲁海梦游》包括对鲁迅作品的研究、鲁迅思想的探源、鲁迅学史的梳理,他还尝试了鲁迅传记的写作。其中,“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研究”等具有独到的见解。

        这套精选集的体式也很新颖,在内容编排上既各自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部精选集都附有该作者关于鲁迅研究论著的索引,都是他们研究鲁迅的精华之作,为读者的扩展查阅提供了便利。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